2007ESC年会对心肌梗死的定义进行了修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9-27 10:2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心肌梗死 ESC年会 点击次数:

    疾病的定义是为了让临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对患者进行分类——有些人称之为“做出诊断”。用一个特定的诊断来区分患者,对该个体与医疗群体和其他社会人来说有重要意义。例如,将一个患者诊断为心肌梗死,就会使患者的工作能力发生变化(例如飞行员)。不幸的是,临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常对相同的疾病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某个国家定义的疾病特点,在另外一个国家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常给不同国家间某种特定疾病的比较带来困难。同样,一项国际研究对某种疾病的定义与另外一项研究的定义也不同,这使得人们很难对该疾病患者的药理学、干预措施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在1999年召开了共识会议,目的是重新共同定义心肌梗死(于2000年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这个具有科学和社会影响的心肌梗死定义的变更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审视:病理、生物化学、心电图、影像、临床试验、流行病学以及公共政策。很明显,从这次协商会议中可以看出,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描述病例组,或是人群研究,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验证,不应使用心肌梗死这个词语。验证应该考虑到心肌损害的数量(梗死面积)、导致梗死的情况(例如,是自发的还是手术相关的)和发病后(进展、治疗或治愈的心肌梗死)心肌细胞死亡的时间。

    从多个方面重新确定ESC/ACC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鉴于最初的文章发表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都取得了很大进展,ESC、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领导层联合世界心脏病联盟(WHF)成立了全球工作组负责更新2000年的共识文件。与以前的共识会议一样,全球工作组有多个工作小组组成,以便从多个方面重新确定ESC/ACC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该工作组由生物标志物、心电图、影像、介入、临床研究、公共政策和实施等领域的专家所组成。修订后的定义将在2007年秋季同步刊登在《欧洲心脏病杂志》(ESC)、《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ACC) 和《循环》杂志(AHA) 。

    新报告扩展了MI的定义,包括增加了ECG标准、显像模式、以猝死作为梗死首发症状的患者,以及重新定义临床研究的意义。关于如何看待PCI术后血肌钙蛋白小幅升高的问题,仍存争议。第二工作组的大多数代表倾向于将这种很小的手术相关的心肌损伤称为真正的心肌梗死,因为这些损伤发生在确认的冠状动脉缺血介入治疗部位。但是,PCI相关的事件应该与自发的或“典型“的MI相区别,后者常表现为典型的胸骨后不适伴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由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破裂或瘘所导致。

    对临床医生和临床研究者有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MI定义被全世界所接受,对全世界临床医生和临床研究者来说有许多重大意义。首先,最初(2000年)基于肌钙蛋白的MI定义至今仍未被许多临床医生所认可和应用,这导致了很多患者诊断上的混乱。其次,有大量的极小面积心肌梗死的患者,仅通过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肌钙蛋白检测才能发现。这些患者通常是老年女性,很少有胸闷的主诉,与CKMB升高的患者相比,短期预后相对较好。让这些心肌梗死患者得到诊断和恰当的治疗非常重要。最后,修订后的MI定义被广泛认可,今后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就能进行准确地比较。MI的定义标准对全世界的患者、医生、临床研究者和流行病学家都有好处。工作组成员真诚地希望,新修订的心肌梗死定义成为大量心血管疾病全球标准化定义的第一步。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moreline 编译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