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血管内技术矫正、修复或替代心脏结构的功能确实让人感兴趣。避免了全身麻醉、心肺分流术、心脏骤停和开胸术,这对于减少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和缓解病人压力是有价值的。即使是缺乏证明结果支持的情况下,大家似乎都在普遍呼吁介入治疗。看上去大部分患者由于受到他们的主治医生的影响从而在情感上接受了这种治疗。
众所周知,早期的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替换是一个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而需要再次更换生物导管的先天性患者而言,更是如此。 这些患者右心室扩张接近胸骨,有时候在胸骨重建时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心脏受损的危险。
对于结构恶化的导管,Philippe Bonhoeffer的前沿工作可以使用经皮植入生物瓣膜的方法,从而替代以前的RVOT重建方法。尽管有少数无对照组的手术并发症的报道,但有了可信结果的支持,这项技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然而,与外科瓣膜置换术(目前即使在高危患者中仍然是金标准)相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需要证明它的有效性。
目前有效的生物假体证实了这一结果,在选定的年龄组的病人中免于结构失效长达15 -20年。低危患者的预计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仅有1%。实施心脏手术的难得在于如何处理那些有明确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例如解剖困难(主动脉脆弱)和并发症(患有肾衰竭的老年患者)。在这些患者中,必须实施微创手术。
左图:植入主动脉的 Core-Valve ,由意大利A. Ramondo 博士在2007年7月首次完成;右图:主动脉造影未见瓣周漏
不仅可以通过股动脉植入,还可以采用跨心尖办法(通过左心室心尖),这是非常吸引人的。按照左心室流出道的解剖学结果,为每一个患者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了独特的机会。经皮主动脉瓣植入的经验正迅速发展,这个概念已经明确,技术成熟,因此是可行的。
有许多患者由于伴有危险因素而不适合心脏手术,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血管内植入受益,这也是该项方法的促使因素之一。考虑到资源分配的因素,确定哪些患者将从这种操作中获益是非常重要和值得的。这些患者的预期寿命将是决定植入与否的主要因素。
患者的期望寿命的延长也和植入瓣膜长久功能正常的能力有关。当前有效的经皮主动脉瓣术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使用寿命的数据。其使用在其他病人那里的长期耐久性将是一个重要条件,这就引起了伦理问题。然而,如果经皮瓣膜能够提供一个合理的超过8-10年的使用寿命,那么就可以将心脏外科和心脏介入治疗的专家联合起来为患者提供两方面实践的最好经验。
这可以做为“瓣膜内瓣膜”的概念来讨论。考虑到患者的满意程度,主动脉瓣置换后的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科手术植入的生物假体并不需要抗凝血治疗,因此需要选择瓣膜。但是对于年纪较轻的患者,他们的认为持久时间没有达到满意程度(8-10年)。
在先前植入的生物假体的支架上经皮植入瓣膜一到两次的这种可能性,将维持瓣膜功能长达25-30年,直到生物假体和瓣膜通过再次手术移除。再次手术的危险性和首次植入的危险性是相似的,但它提供生物假体以维持患者的生命。
作者: 叮当痒痒 编译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