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是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后使用造影剂后2~3天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目前本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认为血清肌酐(Cr)水平较使用造影剂前升高25%~50%或升高0.5~1mg/dl便可诊断。Cr通常于造影后24~48小时升高,峰值出现在3~5天,7~10天后恢复到原水平。使用造影剂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一过性尿检异常(轻度蛋白尿、颗粒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及尿酶升高、尿渗透压下降、尿糖、尿钠排泄增加等。造影剂肾病多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造影剂肾病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髓质缺氧 造影剂可引起肾脏血管强烈收缩,肾髓质缺血缺氧。肾髓质是肾组织中对缺氧最敏感的部位,血流灌注较少时最易受到损伤。造影剂引起渗透性利尿,可加重肾组织工作负荷,加剧组织缺氧。
2.肾小管损伤可能 造影剂可引起氧自由基产生,氧自由基的产生直接引起肾小管损伤。氧自由基既有细胞毒作用,也能导致缺血损伤及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
3.肾小管阻塞 造影剂可引起肾小管阻塞,可能与引起尿酸盐形成增加和Tamm-Horsfall蛋白分泌和沉淀有关。
4.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造影剂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已存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造影剂用量不当,是三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血容量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IV级)、高龄男性、肝硬化、ACEI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的使用、动脉粥样硬化等。
预防与治疗
1.水化 水化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的方法。采用的补液方法:0.45%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造影前后各12小时,以1.0~1.5ml/(kg•h)的滴速各维持12小时,保持尿量75~125ml/h。
2.造影剂的选择 选用低渗造影剂及减少造影剂用量可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用量<2ml/kg相对安全,我们一般选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
3.腺苷受体抑制剂 腺苷是肾脏缩血管物质,参与造影剂肾病发生。
4.非诺多泮(fenoldopam) 非诺多伴是高度选择性的DA-1受体激动剂,甚至在很高的浓度下也无DA-2受体和a、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作用,因而避免了低选择性受体激动剂激动上述受体所带来的副作用。另外,它的外周血管舒张作用也能引起肾脏血管的舒张。
5.多巴胺 多巴胺在所谓的肾脏剂量时[0.5~2μg/(kg•min)]可增加肾血流量、GFR及尿钠排泄率。
此外,还有N-乙酸半胱氨酸、钙离子拮抗剂(CCB)、内皮素受体抑制剂 、利尿剂 、预防性透析 、心钠素、前列腺素E1、ACEI、L-精氨酸等亦有效。
编辑:蓝色幻想
作者: sbrdfedx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