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扭转型室速与复极动力异常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5-24 23:07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复极动力 逐搏复极变异 点击次数:

【2007年4月心电放送:基础研究】尖端扭转型室速与复极动力异常


本期我们学习有关尖端扭转型室速的一个基础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了解国外有关此类心律市场研究的进展和动向,同时加深我们对复极的认识。

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多形性心动过速,是致命性心室颤动和猝死的预兆。根据定义这种心律失常伴随心电图QT间期的延长。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被各种药理机制的药物诱发,但是几乎仅发生在基础心脏病理导致复极依赖性心律失常易损性增高的患者中。更换具有阻滞效应的药物治疗以避免药物诱导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一个前沿策略。

最近,一些研究发现QT延长并不是可靠的药物诱导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因子,反之交替或一些附加替代参数具有预测价值。最新的一个基础研究把短暂性逐搏复极变异作为候选参数。这个研究在慢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麻醉犬中进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了大约70%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一现象强化了对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室重构的怀疑。重构的在体电生理研究发现主要是QTc延长后出现的复极不均一(异质性)延长。此外也观察到逐搏复极变异缓慢增加。在这个模型中,基础逐搏复极变异用于证实个体动物的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素质:较强逐搏复极变异的动物在无麻醉和药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猝死。

这个研究主要评估了心动过缓心室电重构对持续性逐搏复极变异增强的作用。此外,该研究还分析了心率变异对逐搏复极变异的影响以及逐搏复极变异对IKr阻滞剂的反应。最后,还比较了犬逐搏复极变异有或无药物诱发的致心律失常的一些特征。

这个实验的动物模型共有三组:窦性心律、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房室结后立即进行)和慢性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房室结后三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窦性心律组犬心房率快于房室传导阻滞组犬,而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全快于慢性房室传导阻滞犬,急性房室传导阻滞犬组窦性频率最快。这是由于急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后,心室率下降,心输出量=心率×每搏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后,交感激活的缘故。而慢性房室传导时,由于机体的逐渐适应,交感张力逐渐降低。

给予多非利特后,三组犬的基础心率均减慢,提示了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减慢心率的作用。

RR间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窦性心律组犬心室率显著快于两组房室传导阻滞组犬。在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减慢的同时一般存在窦性节律的加快,所以出现PP间期缩短,RR间期延长的状态。

QT间期和QTc间期、动作电位间期、心室间复极离散

虽然房室传导阻滞后通常复极有延长趋势,但这完全属于心室率缓慢引起的,因为QTc与窦性心律组和急性房室传导阻滞时一样。房室传导阻滞后以QTc延长作为电重构的量化指标,急性房室传导阻滞与窦性心律相比延长2±34ms(1%,P=NS;n=8);慢性房室传导阻滞与窦性心律相比延长95±49ms(34%,P<0.05;n=27)。相应的举例见图1。


多非利特延长三组犬的RR间期和QT间期、左室和右室的MAPD。可见多非利特绝对增加的三组犬心室复极间期,最大值发生在慢性房室传导阻滞组。窦性心律组和急性房室传导阻滞组给予多非利特前后均未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而慢性房室传导阻滞组多非利特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发生率为74%。

下一页 >
分页: [1]   [2 ]   [3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浅浅阳光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