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一、乳头溢液是女性乳腺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生率约为10%。乳头溢液是指乳头部位自发或经挤压溢出液体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乳头溢液的临床发生率仅次于乳房肿块和疼痛。一般以自发性、间歇性单侧单管溢液为特点。乳头溢液常见的有:正常的生理现象、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乳腺局部病变的一种反应。可致发生乳头溢液的疾病很多,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良恶性肿瘤;炎症;乳腺增生病。形成原因有多种,如内分泌失调、炎症、增生性病变、良性和恶性肿瘤等。溢液的性状可分为水样、浆液性、脓性、血性等。
二、生理性乳头溢液
一般指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及月经前后乳头少量浆液性溢液,多为双侧乳导管溢液。有些疾病如乳腺增生、停经泌乳综合症、垂体瘤等可致双乳多导管溢液,溢液性质多为浆液性或乳汁样。女性绝经前期或绝经后期乳头挤压有少量溢液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引起乳头溢液者,均属生理现象。
三、病理性乳头溢液
多指女性非妊娠期、非哺乳期及男性的单侧乳房发生乳头溢出液体的现象,是乳腺腺体的异常分泌,常为疾病的象征。
四、乳头溢液的分类:
根据乳头溢液性状的不同,可分为七种类型,即乳汁样、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清水样、多色黏稠性及脓性等,其中以浆液性和血性最为常见,其次为乳汁样和清水样,黏稠性和脓性则较少见。浆液性40.1%,浆液血性14.2%,血性37.7%,乳汁样4.4%,脓性1.8%,水样1.1%,黏稠性0.2%。
国外有观点认为乳头溢液的性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意义低于查体和乳房摄片检查,故近年有关文献报道较少,而国内一般资料多论及溢液的性状,说明性状对临床诊断、病理检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乳头溢液的病种:
导管内病变
导管内乳头状瘤、中、重度乳头状瘤病、癌变导管癌、导管慢性炎症、导管上皮轻度增生
导管外病变
髓样癌、叶状囊肉瘤、单纯癌
囊性增生病
不同性状的乳头溢液
一、不同性状乳头溢液的发生率:
• 浆液性溢液 39.8%
• 血性溢液 39.0% 乳腺癌发生率最高,可达23.8%
• 乳汁样溢液 4.5%
• 脓性溢液 1.7%
• 清水样溢液 1.1%
• 多色黏稠性溢液 0.2%
二、浆液性溢液
多见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增生病,也可见于导管扩张症,少数由乳腺癌引起。浆液性溢液与多种乳腺病均有关系,这是原因最多、最复杂的一种溢液。
三、血性溢液
约半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表现为一侧乳头单个乳孔溢出血性液体,量一般比较多。其次见于乳腺癌,尤其导管内乳头状癌。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出现血性溢液应高度怀疑乳腺癌,特别是单侧乳头单个乳孔溢血。另外,乳腺增生病和导管扩张症也可出现血性溢液,但较少。乳腺的手术或外伤也可引起乳头溢血,应注意鉴别。
四、乳汁样溢液
多由乳腺良性疾病引起,如乳腺增生病和导管扩张症。闭经泌乳综合征及服用某些药物引起者,多为双侧乳房多个乳孔溢液,量一般比较多。大量溢液者还应建议查血清泌乳素水平,若明显升高应考虑脑垂体腺瘤,可进一步作颅脑摄片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脓性溢液
脓性溢液常见于乳腺导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或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脓性溢液与乳腺癌无关,但临床不能一概而论,应尽量做到检查彻底。
六、清水样溢液
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增生病。有人认为清水样溢液意味着乳腺癌的存在,且可能性为50%以上。
七、多色黏稠性溢液
可能为淤积的脂质裂解形成,可见于更年期或青年妇女中性功能低下者及导管扩张症,也可见于乳腺癌、乳腺增生病。
乳头溢液的原因
一、乳头溢液病因分析:
乳头溢液大部分由乳腺疾病本身所致,小部分由乳腺疾病以外的原因引起。在妇女非哺乳期期间,乳头溢液多属病理性,其可单纯溢液,亦可同时伴有乳腺肿块、局限性乳腺增厚等。也可单侧溢液及双侧溢液。不同乳腺疾病的溢液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率最高,占45%,其次是乳腺增生病,占20%,乳腺癌和乳腺导管扩张症分别为16%和11%。
二、乳头溢液病因
1、乳头溢液由于导管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后,淤积于导管局部,刺激导管分泌浆液性、乳汁样或其他性状的液体,并潴留而成。较常见的疾病依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病,导管扩张症,癌,炎症等等。
2、乳腺方面的原因包括外伤、炎症、退化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及良恶性肿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此外,还可见于大导管肉芽肿、纤维腺瘤、叶状囊肉瘤、乳房结核等,但发生率比较低。一般来说,如果是双侧乳头多管同时溢液,由乳腺增生病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3、非乳腺疾病原因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如脑垂体腺瘤、胸部神经的刺激(包括胸壁的损伤、手术、带状疱疹等)、内分泌腺的病变(包括甲状腺疾病、卵巢或肾上腺肿瘤等)。
4、药物可以引起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溢液,主要药物有:口服避孕药,神经精神类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氯丙嗪;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胃复安,心血管药物如美西律、维拉帕米、卡托普利、利血平、甲基多巴、桂利嗪;抗生素药物异烟肼、头孢唑林钠、酮康唑等。这些药物可能同时还可以引起男性乳房的肥大或发育,一般停药后可以恢复。
三、乳头溢液的病因和病理分型
许多乳腺疾病(包括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乳腺导管病变发生乳头溢液,但以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居多。按病理类型可分为:
• 恶性肿瘤:导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管状管内癌、粉刺性管内癌。
• 导管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乳汁潴留囊肿。
•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
• 乳腺炎性病变:浆细胞乳腺炎,乳腺结核,外伤血肿并炎症。
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方法
除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观察溢液性质外,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
有乳头溢液者都应该做脱落细胞学检查,尤其血性溢液或单导管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大约对病因诊断有帮助。本法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二、超声显像检查:
无损伤性,可反复使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像较有价值,但主要用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质性。囊性肿块有时还可在超声显像引导下作针吸,如果吸出液体可不必做手术。
三、乳房X线摄片:
行乳房X摄片可查出导管原位癌,其主要表现为导管影增厚及微小钙化点;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扩张症或乳房囊性增生病以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诊断价值。
四、组织学诊断: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很高,但对乳头溢液的良性疾病诊断准确率较低。活体组织检查是乳头溢液病因诊断最可靠的方法,特别对微小病灶,是在影像学和细胞学诊断有困难或可疑时的最后检测手段。活检可在影像学定位下或在溢液导管局部注入染料,切取该组织或腺段切除,快速病理检查,根据病理诊断作相应手术。
五、纤维内窥镜技术: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本组病例乳腺导管内视镜下共同的形态改变有乳腺导管管壁僵硬,局部轮状皱襞消失,管腔狭窄甚至闭锁,瘤体表面出血等,我们认为可能是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对于所见到的导管内病变可以直接定位、取材、活检。
二、生理性乳头溢液
一般指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及月经前后乳头少量浆液性溢液,多为双侧乳导管溢液。有些疾病如乳腺增生、停经泌乳综合症、垂体瘤等可致双乳多导管溢液,溢液性质多为浆液性或乳汁样。女性绝经前期或绝经后期乳头挤压有少量溢液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引起乳头溢液者,均属生理现象。
三、病理性乳头溢液
多指女性非妊娠期、非哺乳期及男性的单侧乳房发生乳头溢出液体的现象,是乳腺腺体的异常分泌,常为疾病的象征。
四、乳头溢液的分类:
根据乳头溢液性状的不同,可分为七种类型,即乳汁样、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清水样、多色黏稠性及脓性等,其中以浆液性和血性最为常见,其次为乳汁样和清水样,黏稠性和脓性则较少见。浆液性40.1%,浆液血性14.2%,血性37.7%,乳汁样4.4%,脓性1.8%,水样1.1%,黏稠性0.2%。
国外有观点认为乳头溢液的性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意义低于查体和乳房摄片检查,故近年有关文献报道较少,而国内一般资料多论及溢液的性状,说明性状对临床诊断、病理检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乳头溢液的病种:
导管内病变
导管内乳头状瘤、中、重度乳头状瘤病、癌变导管癌、导管慢性炎症、导管上皮轻度增生
导管外病变
髓样癌、叶状囊肉瘤、单纯癌
囊性增生病
不同性状的乳头溢液
一、不同性状乳头溢液的发生率:
• 浆液性溢液 39.8%
• 血性溢液 39.0% 乳腺癌发生率最高,可达23.8%
• 乳汁样溢液 4.5%
• 脓性溢液 1.7%
• 清水样溢液 1.1%
• 多色黏稠性溢液 0.2%
二、浆液性溢液
多见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增生病,也可见于导管扩张症,少数由乳腺癌引起。浆液性溢液与多种乳腺病均有关系,这是原因最多、最复杂的一种溢液。
三、血性溢液
约半数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表现为一侧乳头单个乳孔溢出血性液体,量一般比较多。其次见于乳腺癌,尤其导管内乳头状癌。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出现血性溢液应高度怀疑乳腺癌,特别是单侧乳头单个乳孔溢血。另外,乳腺增生病和导管扩张症也可出现血性溢液,但较少。乳腺的手术或外伤也可引起乳头溢血,应注意鉴别。
四、乳汁样溢液
多由乳腺良性疾病引起,如乳腺增生病和导管扩张症。闭经泌乳综合征及服用某些药物引起者,多为双侧乳房多个乳孔溢液,量一般比较多。大量溢液者还应建议查血清泌乳素水平,若明显升高应考虑脑垂体腺瘤,可进一步作颅脑摄片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脓性溢液
脓性溢液常见于乳腺导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或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脓性溢液与乳腺癌无关,但临床不能一概而论,应尽量做到检查彻底。
六、清水样溢液
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扩张症及乳腺增生病。有人认为清水样溢液意味着乳腺癌的存在,且可能性为50%以上。
七、多色黏稠性溢液
可能为淤积的脂质裂解形成,可见于更年期或青年妇女中性功能低下者及导管扩张症,也可见于乳腺癌、乳腺增生病。
乳头溢液的原因
一、乳头溢液病因分析:
乳头溢液大部分由乳腺疾病本身所致,小部分由乳腺疾病以外的原因引起。在妇女非哺乳期期间,乳头溢液多属病理性,其可单纯溢液,亦可同时伴有乳腺肿块、局限性乳腺增厚等。也可单侧溢液及双侧溢液。不同乳腺疾病的溢液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率最高,占45%,其次是乳腺增生病,占20%,乳腺癌和乳腺导管扩张症分别为16%和11%。
二、乳头溢液病因
1、乳头溢液由于导管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后,淤积于导管局部,刺激导管分泌浆液性、乳汁样或其他性状的液体,并潴留而成。较常见的疾病依次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病,导管扩张症,癌,炎症等等。
2、乳腺方面的原因包括外伤、炎症、退化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及良恶性肿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此外,还可见于大导管肉芽肿、纤维腺瘤、叶状囊肉瘤、乳房结核等,但发生率比较低。一般来说,如果是双侧乳头多管同时溢液,由乳腺增生病引起的可能性最大。
3、非乳腺疾病原因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增高,如脑垂体腺瘤、胸部神经的刺激(包括胸壁的损伤、手术、带状疱疹等)、内分泌腺的病变(包括甲状腺疾病、卵巢或肾上腺肿瘤等)。
4、药物可以引起乳头溢液,多为双侧溢液,主要药物有:口服避孕药,神经精神类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氯丙嗪;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胃复安,心血管药物如美西律、维拉帕米、卡托普利、利血平、甲基多巴、桂利嗪;抗生素药物异烟肼、头孢唑林钠、酮康唑等。这些药物可能同时还可以引起男性乳房的肥大或发育,一般停药后可以恢复。
三、乳头溢液的病因和病理分型
许多乳腺疾病(包括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都可以引起乳腺导管病变发生乳头溢液,但以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居多。按病理类型可分为:
• 恶性肿瘤:导管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管状管内癌、粉刺性管内癌。
• 导管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增生、乳汁潴留囊肿。
•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
• 乳腺炎性病变:浆细胞乳腺炎,乳腺结核,外伤血肿并炎症。
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方法
除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观察溢液性质外,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
有乳头溢液者都应该做脱落细胞学检查,尤其血性溢液或单导管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大约对病因诊断有帮助。本法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二、超声显像检查:
无损伤性,可反复使用。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像较有价值,但主要用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质性。囊性肿块有时还可在超声显像引导下作针吸,如果吸出液体可不必做手术。
三、乳房X线摄片:
行乳房X摄片可查出导管原位癌,其主要表现为导管影增厚及微小钙化点;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扩张症或乳房囊性增生病以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诊断价值。
四、组织学诊断: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采用,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很高,但对乳头溢液的良性疾病诊断准确率较低。活体组织检查是乳头溢液病因诊断最可靠的方法,特别对微小病灶,是在影像学和细胞学诊断有困难或可疑时的最后检测手段。活检可在影像学定位下或在溢液导管局部注入染料,切取该组织或腺段切除,快速病理检查,根据病理诊断作相应手术。
五、纤维内窥镜技术:
乳腺导管内视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本组病例乳腺导管内视镜下共同的形态改变有乳腺导管管壁僵硬,局部轮状皱襞消失,管腔狭窄甚至闭锁,瘤体表面出血等,我们认为可能是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对于所见到的导管内病变可以直接定位、取材、活检。
分页:
[1]
[2 ]
作者: soskinghero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