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newbid]:
以上几点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们检验科真的很有必要给护士开讲座,尤其是刚进医院的年轻护士,把该注意的事项都交代给她们,因为有的时候并不是他们怕麻烦、不负责任,而是她们真的不知道。
有次做出凝血,结果特别异常,但标本送来时没有凝块,离心后血浆看起来很清晰,不像是抽血不顺的样子,实在想不出原因,只好打电话联系抽血的护士,问抽血有没有什么意外或者不顺,结果护士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没有什么不顺啊,这个病人血是不好抽,但我为了不让病人血凝固,还特地往注射器里吸了一点肝素呢……”。
还有次做血气分析,拿到标本,上面几个字看了真的要气晕过去:有吸氧,体温正常!
当然,有的护士真的很不负责。有次也是做出凝血项目,标本送过来里面有凝块,只好退回去了,不放心,怕护士把凝块挑出去又送回来,特意在管子上做了记号,结果很不幸,又再次和这个记号亲密接触了一回。
检验科应全面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同样非常重要,这其中一条就有人员培训,护士虽然不属于我们检验科,但是每天我们手中的大部分血液标本都是从她们手中经过的,因此,建议检验科与护理部协商一下,每年为新护士和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各种项目应使用什么样的真空管,哪些真空管需要颠倒混匀的,各种项目血量要求是多少(尤其是出凝血标本,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哪些项目需要立即送检,哪些项目需要特定地处理(如血氨应置冰水浴中),那些项目需要与检验科联系后才可以采集标本,等等。
说起工作经验,我建议细化,分成几个部分,斗胆粗劣地分一下:1、理论知识方面的经验和操作技巧(如异常结果的解释、某某新项目如何开展、做某某项目心得、某某仪器的使用心得、某项目自己的操作技巧);2、与病人打交道的经验(如怎么去和病人沟通、如何减少病人的排队时间、异常结果如何跟病人解释、采血不顺或者出现意外如何和病人沟通和解释、碰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3、处理院内关系经验(如何处理与医生护士的矛盾、如何搞好科内人际关系、付出和收获不平衡如何处理等);4、其他方面经验(如何带教好学生、如何处理工作、学习和科研的关系、如何把握自己的原则等)。以上一点个人建议,贻笑大方了。
网友[bfflydoctor]:
是呀,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确实遇到过很多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比如,有些人用假名来做标本,即用某人的名字,而标本实际上是另外一人的,这种情况我的一位以前的同事就遇到过。而且是一位“大三阳”患者,现在一下变成了正常的,吓了她一大跳,还以为她自己以前做错了,最后经过沟通、了解才知道是为了省下检查费才这样做的!
还有就是像上面说的,有些情况下,护士们对于临床标本采集的过程也不大注意。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病人的血浆钾居然有九点多mmol/L,打电话联系后,重新抽血检测,又是正常!而且,医生还向上级反映,说我们是怎么做的。检验真是弱势群体呀!
当然,从我们自身来说,只有在工作中做到细心。虽然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用很费事,但很有可能就在我们的大意中出现了小错误。
网友[品味人生]:
看到大家说了这么多,真是感叹检验行业有这么多宝贵的经验。我也说一次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例,同一天,用同一个人的姓名做的标本,做了电解质分析,一个血钾5点多mmol/L,一个血钾4点多mmol/L,回问临床说我们标本弄错了,不可能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仔细看了标签,没错。后我们用血型做了鉴定,一个B型,一个A型。再回问临床,他们才说一个是护士家属的。
网友[绿葡萄]:
上面同志们说的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这些情况在临床上确实都存在的,下面谈一点我的经验:
1、我急诊用的血常规分析仪是3分类的,当遇到一些肝功能不好的黄疸病人的血时,由于这类病人RBC很难被溶血剂溶解,故仪器会将红细胞错误的判读为白细胞,造成白细胞假性增高,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手工记数。
2、临床医生在送病人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时,往往误以为越是脓液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培养出细菌,其实不然,因为脓液积聚的地方致病菌往往易液化,所以应该先用拭子轻轻搽掉表层脓性分泌物后,再沾取分泌物送检。
3、另外,我们都应该建立起急诊回报制度,当检出异常值时应立刻和临床联系并复查,当出现危及到病人生命的关键检测结果时应主动联系临床医生,提请医生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同时做好详细记录。(这既是对病人负责,又能体现大医院的工作水准,更是对我们检验人员的一种保护)
网友[200420232]:
看到大家提出这么多的经验,我也提一个我前几天晚上值班亲身经历过的:
我测一名患者的血糖,结果正常,报告发出去后医生打电话对此结果有些怀疑,认为不可能,原来这个病人是个老糖尿病号,用了很多药血糖从没降到过这种水平,仔细一检查生化仪的测定孔才发现检测用的血清已凝固(由于离心太急,刚开始我加入测定孔感觉还没凝),造成生化仪加样不准不够所致,复检后病人血糖实际很高。所以觉的检验与临床能很好的沟通对我们双方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网友[huamoum]:
的确,检验与临床的及时沟通,对于结果的准确性与及时找出结果不准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诚然,临床标本的采集过程是否规范,对于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质控又做得很好,临床上如果还怀疑我们的结果的时候,是否应该也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找找原因呢!临床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结果他们解释不了的时候就会认为我们做错了,在这里,我认为我们检验工作者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临床上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简单的说复查了多少遍,质控也做得很好,不会有问题的等等,这样就无法让临床医生信服。我就碰过这样一个病号,是个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生化结果除BUN是9.25mmol/L以外,其它结果都正常。由于该患者从来就没得过肾脏方面的疾病,因此临床上高度怀疑BUN的结果,认为我的结果出了问题。经过多方面查找原因后,最后我问他,该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如果存在的话,血液在肠道被细菌利用后会产生大量的氨,被大量重吸收入血液,在肝脏再合成尿素,因此就会出现BUN的异常升高。结果临床医生证实该患者确实有消化道出血,并对我的解释相当满意。
网友[gxsgong]:
我在工作中碰到一个这样的生化标本,是做肾功能的,全溶血,里面没有一个红细胞,开始还以为是试管不于净或里面有水,但一想这些因素也不至于使红细胞全破坏啊。后来一查,护士抽血没问题,检验科标本处理也没问题,但此标本是病人自已送的,原来这是个体检病人,想使自己的结果有问题,他在送标本途中,在标本中加入了大量的尿素而使标本全溶血。
血常规检测常有一个现象,同一病人前一天只有白细胞高,复检时,所有指标都减低,一查原因,原来是由于护士是在病人的同侧边输液边抽血的,继续一查,此病人当天的生化结果也都偏低.。
网友[youngjohn]: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检验科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已经搞得很好了,检验结果出问题,多半都是分析前的原因。事实上的确也是这样。但我们也不能就认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控制工作已经搞得很好了。最近,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生化仪上的项目,当试剂接近用完的时候,所做的结果就不准确。
我是在一次做体检病人的标本时发现这个问题的。当时,浏览结果,发现最后几个标本的血糖结果都偏高。虽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毕竟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于是调出这几个标本的反应曲线,都不是正常状态的曲线。再看试剂量指示,还能做一个标本。怀疑是试剂接近用完时,仪器加量不够准确。添加试剂,重做这几个标本,结果只有一个标本稍高。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