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毅教授——鼻腔深部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观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28 15:08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颜永毅 广州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 广州市第十二医院 鼻内镜 鼻出血 颈外动脉结扎术 动脉栓塞术 点击次数:

此论文的修改稿,发表于2004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第3期:163-165,这是原稿,因为修改稿删掉了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我认为同样很重要。全文如下:

虽然,鼻出血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长期以来,首选前鼻孔填塞,其次是后鼻孔填塞[1]的治疗原则,至今仍在沿用。尽管,仍不能治愈的可以采用各有关动脉的结扎术、栓塞术等[2,3],但相关操作既复杂、昂贵,效果又常常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来,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并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4,5,6,7],但在临床,首选治疗方法的选择依然如故。

目前,所有前鼻镜下未能窥及出血点的鼻出血,仍然被统称为后鼻孔出血[2,3]。而事实上,鼻内镜下发现的确切出血点,并不完全局限在鼻腔后部[7,8,9]。既往,对这些所谓后鼻孔出血所采取的前、后鼻孔填塞,以及动脉结扎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导致的部分病人病情加重和复杂化,违背了现代微创医学的治疗观点。

因此,作者认为:① 前鼻镜下未能窥及出血点的鼻出血,在没有明确出血部位之前,应该统称为:鼻腔深部出血。② 所有鼻腔深部出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首选鼻内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③ 镜下针对确切出血点实施的局部微型填塞,应该逐步成为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现将作者1992年5月~2002年12月,相关鼻腔深部出血的临床对比观察和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A组(前期治疗组):1992年5月~1996年6月,鼻腔深部出血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6.6岁。全部病人均首选前鼻孔填塞;无效者行后鼻孔填塞;仍无效者,行颈外动脉、颌内动脉、筛前动脉结扎术;再无效者,转院治疗。

B组(中期治疗组):1994年6月~1999年10月,鼻腔深部出血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26~79岁,平均43.5岁。全部病人均首选前鼻孔填塞,部分接受后鼻孔填塞。无效者,行鼻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点后行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未发现出血点者,抽出填塞物后,继续留院密切观察,出血状态下,再次同上处理。5d内不再出血者,出院随访观察。

C组(后期治疗组):1998年5月~2002年12月,鼻腔深部出血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31~84岁,平均48.3岁。首选鼻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点后行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未发现出血点者,同上处理。

3组病人均无明确肝、肾功能异常及血液病史。鼻腔新生物及术后出血未包括在内。鼻腔深部出血均为单侧,填塞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辅助治疗。

1.2常规止血方法

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及动脉结扎术(颈外动脉、颌内动脉、筛前动脉)[10]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具体方法略。

1.3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

1.3.1适应症选择

①前鼻镜下未能窥及出血点的自发性或外伤性鼻腔深部出血,出血呈连续的滴状或线状,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

②一般情况良好,无危机生命的情况存在。

③无血液病及肝、肾功能异常。

1.3.2鼻内镜检查

1.3.2.1非出血状态下出血点的寻找: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以下简称:麻醉棉片)充分收敛麻醉后,用吸引头清理鼻腔时,注意积血部位,大致判断出血来源,鼻内镜检查时首先仔细检查此处。如果鼻腔清洁,未见可疑出血部位,鼻内镜下依次仔细检查接近鼻顶处的鼻中隔前部和中部,必要时应将中鼻甲推向外侧,仔细检查与中鼻甲对应的鼻中隔部分。而后仔细检查中鼻道内,特别是中鼻道后段。检查时应将中鼻甲作轻微骨折内移,扩大中鼻道。最后检查下鼻道内,如鼻内镜进入下鼻道困难,可同样做轻微下鼻甲骨折内移。如仍不能发现确切出血点,可清除鼻腔内全部填塞物,继续留院密切观察,待出血状态时,重复鼻内镜检查。

1.3.2.2出血状态下出血点的寻找:①非填塞情况下,凶猛出血的病人,首先在前鼻镜下直接用麻醉棉片迅速止血。如非凶猛出血,可在前鼻镜下用吸引头清理鼻腔内出血,并大致判断出血来源,然后,如上迅速止血。②填塞情况下,处于出血状态的病人,则用麻醉棉片,逐步替代原有填塞物。数分钟后,试着从鼻腔上部或下部依次抽出麻醉棉片,至发现出血为止,此时出血部位可仅保留1~2块棉片,出血点已非常明确。经上述处理,出血停止者,则依据非出血状态下出血点寻找的原则处理。

1.3.3明胶海绵微型填塞:鼻内镜下发现确切出血点后,将0.5cm×2.0cm×5.0cm明胶海绵6~8块浸以庆大霉素,使其软化、变小,依次将其填塞于出血部位,然后用吸引头将其吸干、压紧。对于收敛麻醉后仍处于出血状态的病人,由助手帮助,边吸引,边抽出麻醉棉片,并迅速用明胶海绵同上微型填塞。依据这一操作原则,可以避免因鼻腔大量出血,内镜被污染情况的发生。

2. 结 果

2.1治疗结果

A组52例:接受输血者17例,输血400ml~1400ml,平均860ml,住院10~25d,平均14.4d,前鼻镜下均未见确切出血点。全部病例前鼻孔填塞2~5次,平均3.4次,治愈22例;30例后鼻孔填塞1~3次,平均1.6次,治愈9例,相关动脉结扎术18例(颈外动脉14例,颌内动脉2例,筛前动脉2例),治愈14例,未愈7例(转院治疗),痊愈率86.5%(45/52)。

B组58例:接受输血者5例,输血量400ml~800ml,平均520ml,住院7~15d,平均10.7d。全部病例首选前鼻孔填塞1~3次,平均1.8次,其中9例接受1次后鼻孔填塞,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点:首次20例,二次35例,共计55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治愈:首次37例,二次18例,共计55例;抽出填塞物后未再出血,自愈3例,痊愈率100%(58/58)。

C组67例:无输血治疗者,住院3~8d,平均5.7d,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点:首次53例,二次10例,共计63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治愈:首次58例,二次5例,共计63例;抽出填塞物后未再出血,自愈4例,痊愈率100%(67/67)。

所有微型填塞病人术后10~15d,填塞物未予清理,均自行排出,鼻腔粘膜光滑,无继发感染及粘连。全部病人随访3个月以上,无再出血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出血点位置:B、C两组鼻内镜下共明确出血点118例,分别位于:下鼻道穹隆顶66例(前段5例,中段35例,后段26例),中鼻道内16例,鼻中隔前上顶部31例(19例有鼻外伤史),鼻中隔中上部2例,鼻中隔后下部1例,蝶筛隐窝1例。由此可见,前鼻镜下未能窥及的出血点,并不完全局限在鼻腔后部。

下一页 >
分页: [1]   [2 ]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颜永毅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