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药学编辑十年,结识的专家教授不在少数。 这些专家大多工作紧张,交往广泛,出差对他们是家常便饭。不过也有例外,沈阳药科大学的郑俊民先生是国内著名的药剂学专家,尤其在透皮吸收制剂和药用辅料方面是公认的权威。而他就极少出差。
早在1984年,郑俊民先生就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本科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在原版基础上又修订出版了同名的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至今仍是药学院校的经典版本。1997年,郑俊民先生出版了《经皮给药新剂型》(人民卫生出版社),也成为透皮领域必备的参考书。而2005年初,由他主持翻译的《药用辅料手册》无疑是他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
近十年来,国内重要的辅料图书有三本:
1993年,罗明生,高天惠主编的《药剂辅料大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2年,侯惠民院士组织编写的《药用辅料应用技术》(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年,郑俊民主译的《药用辅料手册》(原著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这三本书对我国药用辅料的研究应用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药剂辅料大全》是国内较早系统介绍药用辅料的图书。该书讲述了42类药剂辅料的定义、作用、用途和1300余个应用实例,内容比较丰富,含有辅料的质量标准,并有应用实例,是其最大优点。但这本书中的辅料涵盖面较广,一些在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溶剂等也被收入,这与目前比较精确的辅料定义略有区别。而且,当时的制剂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目前普遍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在当时还不是非常广泛,所以其内容在今天看来显然已经比较陈旧。但在当时,却是药剂人员书柜中的必备品种,其意义不容低估。
《药用辅料应用技术》(第二版)出版于2002年7月,该书较全面地论述了药物制剂各种剂型所用辅料的选用原则、作用原理、有关的生产技术和要求。涉及常用辅料约500余种,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当时国外的新型药用辅料。结合当时的学科发展,修订版专门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的理化性质及透皮给药系统材料两章,将口服缓释、控释辅料合并为一章,增溶剂和助溶剂合成一章,使学科体系更为科学,也成为目前比较通用的辅料分类方法。全书给出了许多应用实例和制备工艺,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本书对我自己而言也非常特殊,因为它的出版周期长达7年,我从一入行就开始做它,但直到我离开出版社,它还没有出版。95年底,侯惠民先生从上海来北京开会。当时我刚刚工作,我师爷就带着我去见侯先生,谈到《药用辅料应用技术》第二版的修订再版事宜。印象中侯先生比较犹豫,因为该书第一版是张光杰先生主编,而张先生当时已经过世,侯先生认为自己的资历尚不足以担当这样一本专著的主编。其实当时侯先生已经是有名的药剂学专家了,在第二年他就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在师爷百般劝说下,他最终同意组织修订工作,但表示将来如何署名暂不确定。而实际上,到最后图书出版时,封面也没有侯惠民院士的名字,而是以“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名义出版,在编写人员名单上,侯先生坚持将去世多年的张光杰先生的名字一并列为主编,只是加了黑框。这些细节可能一般读者都不会在意,但我却感受极深,较之眼下那些为挣主编打的头破血流的作者们,侯先生的品格令我非常敬佩。
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过长,一方面是具体负责本书的王浩博士中途出国深造了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在出版社停留的时间较长,直到02年7月才出版,里面一些信息和实例已经略显陈旧了。而且这本书的定价太高,198元相当于每印张7元,而一般的大学教材是一块三左右,一般的专著也超不过两块五。
《药用辅料手册》(原著第四版)是最新的一本。丁香园论坛里已经介绍过,基本情况我就不再罗嗦。但我觉得这里有几点是一般读者未必注意的,值得再介绍一下。
1.多数数据来自辅料生产厂家,而不是经过转载的二手信息。
2.基本数据丰富,包括轻敲密度和吸湿等温线等不常见到有非常有用的信息。
3.虽然目录中只有250种,但书中列举了许多同类物质,使品种范围明显扩大,同时,有的品种本身就是一类,如色素和烃类。
4.突出安全性。22个项目中,配伍禁忌、安全性、操作注意事项都与安全直接相关,这在目前的新药研发中意义不言自明。
5.一流的国际视野。书中的药典标准一项收载了该品种在各国药典中的质量标准,法规项则说明该辅料在不同国家被允许应用的范围。这些资料散在于众多文献之中,国内很难找全,而书中却用极为简明的表格加以总结,含金量极高。
正因为该书的参考价值极大,所以在定价时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当我们向郑俊民先生询问定价建议时,一向朴素节俭的郑先生毫不犹豫的提出,至少要在250元以上,他认为,只有这个定价才能体现该书的学术价值。
同样感到意外的是该书的原出版社,著名的英国PP出版社。在2003年3月出版了英文版之后,我们只用18个月就完成了该书的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令英国人十分兴奋。而且,这样一本近300块的图书,10个月就销售将近3000册,更让英国鬼子笑掉下巴。
而对我而言,能结识郑俊民这样的大专家才是我的最大收获。第一次见到郑先生颇感意外,他的外表实在不象一个大教授,倒像一个小镇上的中学老师,衣着极其朴素,而且头上还戴着一顶在城里几乎已经绝迹的蓝色工作帽,见到谁都客气地打招呼。不顾我们的再三劝阻,坚持陪我们走很远的一段路去吃饭。在一个饭馆吃饭时,郑先生觉得其中的饺子味道很好,又专门要了一份准备带回家给他的老伴吃。一次在电话中与郑先生谈论稿件问题,快结束时很客气的请郑先生有空来北京,到我们出版社做客。但郑先生却非常认真的告诉我,他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原来,郑先生的老伴身体不好,好象曾发生过意外,为了照顾老伴,郑先生谢绝了几乎所有的邀请,每天都陪在老伴身边。这样一种深沉的情感从郑先生口中淡淡流露出来,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书犹其人,侯先生、郑先生的为人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大家风采,也是我坚持做编辑这一苦差的原因之一。
编辑:7100
作者: 阿捷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