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已经有战友的高论,是关于关于“跑注册者”的未来。因我一向是做技术的,角度不同,也勉力谈一下我所以为的“搞技术”者的未来。
一、技术的门槛和研发者自身素质
所谓技术,在研发的领域并不深奥。我坚信,我们的战友中有许多搞技术的不知道自己做的什么。我知道有许多搞片剂的,从来没有包过肠溶衣,甚至有的没有做过包衣。搞输液的不清楚如何测等渗。搞冻干的不知道什么是“最低共熔点”。甚至搞质量研究的,都解释不清楚什么叫做“系统适用性试验”。
但也许是以上所说种种,或者已经是此行业中的“老手”,较为职业化的说法是“课题负责人”。也许他们经手申报的资料已经有几套几十套,有很多,甚至已经拿到了批件。
二、体现到资料中的问题
于是我看到了很多很可怕的资料,举一个简单例子,所见过的一套资料中“某样品共熔点为-20℃,而升华干燥温度为10℃”,此资料目前已经通过了审评,获得了生产批件。是因为作研发的水平太凹,还是因为审评的也很不负责?
“求乎上而得其中,求乎中而得其下”,对于申报资料的要求,审评限度降低0.1,放大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研发者”那里,就变成了0.5。造成整个研发市场混乱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因为门槛太低,大家都能够整理申报资料。而且,无论优劣,所获得的都是生产批件。无非有的资料太差,需要发补。曾经见过某补充资料中,1月份图谱与12月份图谱主峰保留时间相差6分钟,而经过补充,最后也获得了批件。
资料中问题不断增多,越看越像假的,也是促使这次国家局用猛药的原因。
三、价格的因素与价格的连锁效应
资料质量低下的结果,是生产厂家不重视新药研发。认为,不过如此,谁都能够胜任的“加工作坊”,行业的整体,降级了,低档了。宛如原来在“银座”“贵和”的品牌,换到了“洛口批发市场”。于是鱼龙混杂,厂家的相关人员莫辩真假。价格,成了唯一相互比较的要素。
大家互相比较价格,价格越低,研究机构的投入只会更加萎缩,于是所得资料的质量越来越低。最危险的在于,无论质量多么差,最终还是能够通过审评,而获得批件。于是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别有用心的人“现金收购申报资料”“个人转让申报资料全套”等等,这些资料的去向,可想而知。
这,对于认真搞研发的来说,是不公平的!貌似公平的价格,隐藏了不公平的付出和工作量。
四、主管部门的声音
不知是否有战友认真听了“4月18日北京市局的会议录音”?其中很直接的提到国家局是在维护一种公平。录音中简单明了的说“大家都知道全国在造假,但几年前的资料,看上去像真的,把它敲开了,才发现是假的;而现在的很多资料,不用敲,一看,就是假的”。一个黑色的幽默。却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在“文庄事件”以后,已经觉察到了国家局将会采取猛烈的行动。此次风暴将至,有战友称其为“矫枉过正”,我认为“乱世用重典”更为恰当一些。整个新药研发,怎一个“乱”字了得?资料抄袭、雷同,窃取与泄密,“加速申报”与“提前获得批文”,甚至某些直辖市出现了“加速公司”,明码标价,提前1个月,要1万元,手眼通天啊。
关于要整顿的具体措施,大家都已经明了。现在要看的,一是实施力度,二是实施范围。海南应该是会受到重点照顾的省份。
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如果真要查,谁家也干净不了。99%的资料都是假的。如果我们各位哪个是审查专员,希望这句话也牢牢记得。杀一儆百足矣。投入的资金都是我们国家的财富,所有明白资金运作的人,都知道银行和工厂是何种关系。手下应留情,警戒作用才是此次行动的目的所在。
五、我们的未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纷纷嚷嚷了这么久,是应该有一些治乱的举措。个人观点,以后的路上,新药研发风险必然加大,按照原来的思路走研发,必然是死路一条。更为严格的审评制度,要求规范的资料和规范的市场。以后厂家申报新药的数量必然锐减,目前,权且在各位行家面前斗胆估计一下,下半年的新药申报数量,不会超过2006年第一季度的数量。目前已经申报的厂家,也会有很多主动或被动退审产生。
研发的冬天来了,能够坐着乐的,恐怕只有以前混水摸鱼中获得文号的个人或厂家。因为市场的萎缩,研发行业的竞争必然加剧,要求研发公司的资质、服务尤其是在质量方面要有过硬的基础。
此次风暴中,必然出现小公司的倒闭关门,另一种现象应是强强联合,出现几个大规模的研发公司。也有可能出现研究所并入药厂的情况。以新药物、新剂型为研发重点,擅长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有特点的公司也仍能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而始终浮在表面搞研发的,只能考虑一下退路了。在整个医药难做的情况下,医疗器械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医药周边的保健品研发和兽药都是比较理想的退路。
六、中国特色的存在
还是很佩服中国特色的研发模式。在大部分的国家或地区,研发,都是一种投入多于产出的部分,而不能称之为一种行业。而在中国,浩浩荡荡从事新药开放,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够创造每年很多个亿的产值。是直接产值,并不是研发所得产品的销售额。
这种有特色的研发模式会生存下来。以后的工厂与研究所合作的模式将更为紧密。新药开发的脚步会放慢,而质量,应该是有很大的提高才对。
七、小记
以上所说,均为小青蛙的井底一见。
编辑:7100
作者: 小青蛙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