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5-28 23:3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突触 结构 功能 图片 点击次数:


    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和后膜比一般神经元膜略增厚,是特化的神经元膜。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递质。突触间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很狭小的空隙。可见,这两个神经元之间仅仅是互相接触,它们的细胞质并没有连通。
    突触可以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另一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引起另一神经元抑制。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方向传导,即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突触间隙中的钙离子即进入突触小体内,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且经过弥散到达突触后膜,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并且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这里,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
    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内冲动的传递就有一定的方向,即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从而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编辑:sdimmuno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treesea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