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对进化论的推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9-02-07 21:1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关键词: 遗传学 《物种起源》 达尔文 进化论 点击次数:

生物进化论是生命科学中的哲学,它以各个具体的生命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中总结、概括而来;同时, 它又从更高的角度指导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科学史上任何正确的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将经过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这同时也说明了正确的理论要不断地修正、补充和更新,也只有这样,它才能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而一个理论一旦被作为教条而信奉时,也就注定了它必将灭亡的命运。

进化论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首先,魏兹曼等人剔除了进化论中众多庞杂的内容,突出了“自然选择”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地位。第二,遗传学对进化论的推动。第三,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进化论的影响。这里,我谈一下自己对于“遗传学对进化论的推动”的认识。

1900 年孟德尔定律的重发现揭示了“颗粒遗传”的现象,而达尔文所相信的是“融合遗传”和泛生子假说。随着,摩尔根揭示了“连锁-互换”定律,彻底否定了“融合遗传”,肯定了“颗粒遗传”的正确。他的著名实验是把果蝇眼睛颜色的变化,通过细胞学的观察,与X 染色体的有无联系起来,最终把控制果蝇眼睛颜色的基因定位在这条染色体上。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已经充分肯定了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但限于当时科学水平尚不发达,没有可能去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随着遗传学的迅猛发展,逐步发现了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它们就是变异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体现,这些发现为进化论找到了众多切实的证据,使进化论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在遗传学中,群体遗传学与进化论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样,它也大大推动了进化论的深入研究。“适应度”是群体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后代基因库的贡献的大小。它取代了“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这个传统的概念,使变异和选择再不是“生存或死亡”;“有或无”的那种二元概念,而是把它进一步的量化了,它有力地反驳了二战中,法西斯为了屠杀弱小民族而抛出的“劣等种族论”,维护了进化论的庄严与正确。

遗传漂变和随机交配是群体遗传学的两块基石,其中,遗传漂变对于许多难于解释的进化现象都给出了圆满的解答,为进化论的研究扫除了障碍,遗传漂变是指在一个大的孟德尔群体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种群中大部分的个体死亡,只有少部分的存活下来,这些少部分的个体经过繁殖重新恢复成种群原有的数量,所恢复的种群的基因型由这少部分的个体决定,即后代的基因型由其小部分祖先的基因型决定。例如,在一个海岛上,种群内大部分的个体都不善飞翔,而在与其邻近的大陆上,同种类的大部分的个体都善于飞翔,则根据遗传漂变的理论,可能在很久前,发生了海风的灾害,使岛上善飞的个体都吹到了海里,那些不善飞的个体则保留了下来,经过繁殖,恢复后的种群中大部分个体都不善飞。遗传漂变对于解释一些反常的进化现象非常有用,解决了一些困扰进化学家们的难题。

如今,遗传学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此之上诞生的分子生物学也给予了进化论不小的影响。原本就没有绝对正确完整的理论,一切科学的理论都要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使自己进行修正、更新,这才能始终充满活力,进化论亦是如此。

   作者: 王 一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