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到了诺贝尔奖公布的日子了,每年的这时候网络、媒体上似乎总要喧嚣一阵子,今年尽管还看到有若干新闻、各色评论,但相比往年还是显得安静不少,看来这个诺贝尔奖在人们心目中总算不是那么神光熠熠了。
曾几何时国人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企盼渴望发展为饥渴,对于得不到诺贝尔奖的伤心失望转变成谩骂,对于在获奖的黄皮肤外国人血统中找到“我族”的成分而沾沾自喜……而这林林总总的怪现象下掩藏着的是我们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其实诺贝尔奖无非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奖项,其傲立于全世界众多形形色色科学奖项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她悠久的历史,以及她评选标准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这也是其受到广泛尊重的重要原因。但是回顾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不难发现,这个扎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土壤里的诺贝尔奖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无法忽略的狭隘与偏见,这尤其表现在历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上。因此受到文化、政治影响的诺贝尔奖的公正性自然也就或多或少地褪了颜色、打了折扣,说穿了这个诺贝尔奖就是王子手中那漂亮的水晶鞋子,即使你削足适履地穿上了,你也注定不会成为美丽的灰姑娘,因此国人对其关注度渐渐降低也就不足为奇了,那种不正常的狂热终于慢慢趋于冷静。
当然决不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是件荣耀的事,是许多科学家、活动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获奖者国家、民族的骄傲。但是在汶川地震、奥运成功、神七飞天等新闻事件频出的2008年,尤其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对民众造成的冲击尚未平静的时候,相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畅想那遥远的诺贝尔奖获得与否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与其奢望或者冲击诺贝尔奖,倒不如安下心来看清我们的差距,认认真真地搞好科研、仔仔细细地做好学问、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的综合国力。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其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在民众心目中获得崇高地位,他是否获得诺贝尔奖还很重要吗?
鲁迅先生曾经在一封私人信件里说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是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这话到如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不要有太多的畅想,诚实认真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一天我们对诺贝尔奖很淡然的时候,她反倒找上门来了。
作者: 海边的胖子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