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08-10-10 12:33 |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关键词: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 ![]() ![]() |
点击次数: |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10月9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68岁的法国小说家让-马利·勒克雷奇奥。
诺贝尔奖官网对让-马利·勒克雷奇奥的评语为:“author of new departures, poetic adventure and sensual ecstasy, explorer of a humanity beyond and below the reigning civilization.”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简介
让-马利·(Le Clezio,1940-)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他成长在法国文化中,又受到英美文学的熏陶,他认同罗特雷阿蒙、左拉,也认同斯蒂文森和乔伊斯。文学评论界对他难下结论。在法国文学界,让-马利·勒克雷奇奥不属于任何圈子、流派或模式。
他的第一部小说《笔》(1963年)使他在二十三岁时获得崇高的雷诺多奖,从那时起他的写法和主题变化甚多。勒克雷奇奥迄今已发表了三十多部著作(长篇小说、论述、短篇小说选、翻译),反映了他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对西方理性思想排他性的反抗,对早年即已发现,并改变了他的一生的美洲印第安人世界的向往。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是著作被译成外文最多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著作译成了德文、英文、中文、朝鲜文、丹麦文、西班牙文、希腊文、意大利文、日文、葡文、俄文、土耳其文)。他的大部分小说都进入了巴黎加利马出版社的Folio袖珍本丛书。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主要作品
《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金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
《战争》(译林出版社,1994)
《乌拉尼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让-马利·勒克雷奇奥语录
我不知道是否会得诺贝尔奖,但我知道我要公开说些什么。我想提出杀害儿童的战争。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最可怕的事情。文学也是一种提示这个悲剧的手段,将其置于舞台的前方。在巴黎,人们最近将妇女雕像掩盖,以谴责对阿富汗妇女的自由权利的践踏。这很好。也可以在所有的儿童雕像的心上画上一个大红点,提醒大家在巴勒斯坦、在拉丁美洲、在非洲某地,一个儿童被子弹打死了。而大家对此都默不作声!
现在已经不是萨特的时代,狂妄地以为一部小说能改变世界了。今天的作家只能承认他们在政治上的无能为力。
西方文化已经变得过于铁板一块。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术性,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式,如地方性、情感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分被理性所掩盖了。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小说确实是一种资产阶级的行当。在整个十九世纪,小说出色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欢乐与不幸。然后电影出世了。电影夺取了小说的冠军地位,而且显示出是更为有效地表现世界的工具。
我自认为是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家庭完全是毛里求斯人。我们好几代人都受到毛里求斯的民俗、饮食、传说和文化的熏陶。那是一种强烈的混合文化,印度、非洲和欧洲交织在一起。我生在法国,在法国文化中长大。在长大时我对自己说有另外一个地方代表着我的真正祖国。总有一天我要到那里去,然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法国,我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泊来品”。但是,我很喜爱法国语言,也许这是我的真正国度!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