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思想境界,走出博士的专家路线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想想不久即将离校,希望能写下自己一些读博感受,能够给正在读博或即将读博的师弟师妹一些参考,规划好自己的读博生涯。
我是学工科的,因此叙述的观点可能贴近工科学生,根据我的理解,工科与文学、理学读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我是真实反应自己的读博方式,许多观点可能跟其他人不同,因为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可能其他人看来还不可取,我想做的是给人家一个参考,取舍由师弟师妹们自己决定。
一、读博的动机
我想每个读博的人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读博,它是你读博前进的动力,我的动机可以归为三条:
1)也许从小受家庭教育影响,成为有知识、高学历的人是我一直的追求,能获取博士学位跟出人投地虽然不能划等号,但在我当时看来,诱惑是很大的,如果机会就放在你面前,我是不会放弃的,特别是可以免试直博的时候。
2)我家境还可以,母亲非常希望我一读到底。
3)四年的本科学校生活使我觉得我比较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简单而平静,尽管现在我已经不这么认为了。对于本科四年埋头苦读,早出晚归,从没谈过恋爱,也不会玩,西湖都基本不去的人来说,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那时我还在钱江三分部,到玉泉本部看到橱窗里贴着的某年保送研究生名单的时候,觉得读硕就像梦一样遥不可及,更别提博士了。对于课程繁重,竞争激励,每天捧着书的所谓的优秀工科学生(成绩在系里都很靠前),很多都无法拒绝直博这个诱惑。
二、学术问题
国内的大环境决定了现在的很多工科博士生,很大程度上跟廉价劳动力是很相似的,虽然你也许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限,甚至没有,但你得每天工作,按时完成导师的项目。学vc,会编代码是基本条件,即使是编代码,你也没法学习到软件工程的精粹,你只是个熟练工而已。所谓的横向课题对于你的学术研究价值很小,有用的可能就是以后理论实例论证的时候,实现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如果环境决定了你需要这样,你就要适应这种环境,整天抱怨,处在敌对状况,沉沦毫无意义。我很幸运,碰到的导师很正直(这是我评价一个导师好坏的标准),我去完成项目往往出于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处于证明自己能力的需要。导师之间差别是很大的,很多导师研究的东西已不是热点,而我们也往往不感兴趣,导师转换实验室方向使得他能给的指导非常有限,因此,导师能给的最多是大方向上给把握一下,具体搞什么,搞到什么程度,完全在于自己。导师没有纵向课题,因此做一些横向项目也情有可原,导师不是圣人,适当的在职权范围内追求利益也可理解,处理好跟导师的关系是你课题能否开展下去的关键,你可以找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找个适当时间跟导师交流一下,寻求你做这个课题的可能性。不要期望导师会突然能给你个好的课题,因为也许导师也不知道该给你做什么课题,也许他还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信息,等待的结果往往是自己对导师的抱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要敢于跟导师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胆小是做大事的大忌。我所从事的课题,老板基本无法给予细节的指导,全是我自己查了大量文献后确定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创新点,全是自己的总结,最终还是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和评审的肯定。当然,你在查阅文献决定自己选题方向的时候,还是得完成老师给予得项目任务,如果你觉得会冲突,时间来不及,往往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举个自己的例子,读博前三年,我基本在做横向课题,大概有10多个,很多项目要经常性出差,有个项目我在收费站4个月,从夏天做到秋天,衣服还是师弟国庆回学校的时候给我带回来的,说到苦,夏天在显示器上停满近百只苍蝇你想有多恶心,旁边是公路,前方是铁路,噪声使你无法入眠,附近没有小店,工作人员下班都搭车回县城的。
我这里想说明的是:不要怕苦,时间对你来说是足够的,你需要协调好博士课题和项目的关系,前几年项目时间花多点,但自己的课题不能丢,后面的2年不到一点时间足够你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要求,老板一般也不会再安排大的项目了。当然我说明的是工科的情况,理科当然不行,文章压力很大(要早写多写),当然理科基本没项目压力,而且容易出文章。剩余2年的时间,如果你潜心看文献,写文章的话,几篇一级是很容易的(我最后2年共录取了1级的文章6篇(第一作者),第二第三作者也近10篇)。不要害怕文章被拒,说来惭愧的是,我刚开始写的6篇文章全部被拒,而且投的是二级,呵呵。始终要保持主动,乐观的心态,多投了之后,自然会明白如何写文章的真谛。
三、学术的交流
如果你是实验室的新成员,注意要搞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不要太过于张扬,不要随便拉个朋友到实验室聊天,话不要多,不懂可以问,但不要什么都问,要懂得google以及多去bbs,forum寻求答案。谦虚,实干,稳重的人是lab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做到以上几条,我想跟lab的人相处好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师兄布置的课题,任务,如果觉得一时没有头绪,不要怕,先去查些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一下,再商量一下。如果自己实验室以及网络图书馆无法给你答案,你可以打听一下别的专业哪位老师同学在从事相关的工作,然后直接上门请教,机会永远给主动的你。如果自己学到了某些东西,要敢于跟lab的人分享,共同进步,如果怀攒着这点小秘密洋洋得意,那你是注定成不了大事的人。实验室能定期作些交流是最好的,可以让人家明白你在做什么以及了解人家在做什么。
四、愉悦的心态
读博说苦也苦,说不苦也不苦。不光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放松,不要介意放松的形式,你可以运动,打游戏,蹦地,到了读博这个份上我相信你不会沉迷,我有段时间就经常白天干活,晚上游戏,效率很高,觉得很适合自己,有了游戏,学习才有了意义,呵呵。不要拘泥形式,关键在于你从中得到快乐了吗,读博生活也不是这么无趣嘛。如果你哪天觉得学习实验厌烦了,就玩吧,玩到你想学习了,如果玩也玩不起来,就找个朋友聊天,大骂一通后就觉得舒服了。我以前晚上lab回来时,经常唱:崩溃,崩溃,是你让我崩溃这歌词。
学会对自己说:你行的。不要太敏感,不要太在意导师的言语,导师说的并不一定对,因为导师并不一定了解你,你所要做的,就是踏实的完成工作。导师喜欢实干的人。
五、写文章的策略
首先我得说,我没有什么SCI等的文章发表,对于工科某些专业,难度太大了,也许我水平也不够,我只阐述我写文章的常规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想从横向课题中写出档次高一点的文章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做的东西人家往往早就做过了,我们往往只是去重复人家的劳动,没有创新性而言。你会发现你绞尽脑汁,根据你的项目经验花很大功夫写出的文章在人家评审看来往往是一堆垃圾,即使你的文章也许有实用价值,甚至是你实际做项目中的闪光点。但评审最需要的是idea,而不是practice。我刚开始被拒的文章都源于此。当然这一般针对一级刊物,即使有些二级刊物,也会以创新性不够而拒绝你的文章。我们需要做的是拓展自己的项目视野,你可以从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寻找文章的突破口,你需要了解你的项目是否包括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是否有新的进展。这是关键的一步,一旦你认为项目中的xx理论你感兴趣,你就可以开始你的写作之旅。你首先需要根据某个理论的关键字查阅大量的英文中文文献,我想,我们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你从关键字中搜索得到的文章中挑选出你认为合适的文章,比如先看些摘要,你会发现,在你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你会发现跟xx理论相关的另一个理论更感兴趣,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合适的你认为可以再创新的理论或方法。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说查阅了多少文献后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idea或improved idea,但只要你真的这样做了,idea一定会有的。从我自己的经验看,一般粗读60-100篇文献,精度20篇文献,你会拥有一个idea。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烦躁的,但读博就是这样。一般来说,现在国内期刊的水平还比较低,我一般从英文期刊寻找idea,然后从中文期刊中查找相关的文章,以辅助我理解,因为很多英文文章很难理解,你需要看看国内的人用中文阐述是如何理解它的。除了从学校提供的一些数据库外,还需要经常借助google来查阅文献,因此搜索的技巧也很重要,这里就不加阐述了,比如,你想查阅带某个关键词pdf的文件,就得google输入filetpye:pdf。当然有些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比如90年代以前),还没有电子版,你需要亲自跑图书馆去查阅打印,我从图书馆打印得资料估计有近400页,文章60-70篇,全是很老的经典理论,因为你查文献的时候,为了理解,往往需要看其参考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很老。当你有了idea,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当然,你需要了解写作的格式,其实在你看文献的时候就基本了解了,具体针对哪个期刊采用什么格式等写好后改也不迟。也许有人问,你没做实验就凭空开始写文章,这能行吗??嗯,这的确是个问题,也许你自己提出的方法在实验了之后,效果更差,但文章也许你已经写了一半,即方法已经阐述,就差个实验比较的结果了,我想,这是个心理满意度的问题。可以想想,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终于有了idea后,往往有着写的冲动,这时候写下来会思路清晰,一气呵成,如果这时不写,马上做实验,这时你的思路就会被打断,因为理论的提出和实现是两个问题,有的理论也许无法很好的实现,或者,你还不具备能力实现它。虽然对于工科来说,我们很注重结果,但很多方法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往往无法给出完美的方法。这里给出一些技巧,在你认为你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那就在结果出来后,阐述中尽量强化其优势,评审是很犀利的,也许就因为那么个瑕癖把你的很好的idea据了。写论文往往称作“自圆其说”。虽然我们提倡求是,但与写作的策励并不矛盾。最后,要提一下写作的工具了,我用的是word,虽然有人推荐latax,我没用过,不好评论,但至少word版本国内基本都接收的,至于格式编排问题,编辑会告诉你的。
其他的需要掌握的软件包括matlab(用于模拟实现),mathematic(数学计算),visio(流程图),photoshop(图像处理,不一定需要)等,英文我没投稿的经验,就不说了,希望其他大牛能作些介绍吧。关于投稿,可以到图书馆找到相关的期刊看一下投稿方式即可,现在一般都可以电子投稿,我当初都不看投稿指南,只要方向对,找到编辑部e-mail地址直接发过去就完事,而且一般都有回复。一般投稿2-3个月后就可以1个月1催,胆子要大,主动出击,不要嫌麻烦。如果回复意见不好,或者你觉得人家没看懂你的文章,可以直接向编辑说明,希望再审或者换个期刊投。
我是学工科的,因此叙述的观点可能贴近工科学生,根据我的理解,工科与文学、理学读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我是真实反应自己的读博方式,许多观点可能跟其他人不同,因为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可能其他人看来还不可取,我想做的是给人家一个参考,取舍由师弟师妹们自己决定。
一、读博的动机
我想每个读博的人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读博,它是你读博前进的动力,我的动机可以归为三条:
1)也许从小受家庭教育影响,成为有知识、高学历的人是我一直的追求,能获取博士学位跟出人投地虽然不能划等号,但在我当时看来,诱惑是很大的,如果机会就放在你面前,我是不会放弃的,特别是可以免试直博的时候。
2)我家境还可以,母亲非常希望我一读到底。
3)四年的本科学校生活使我觉得我比较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简单而平静,尽管现在我已经不这么认为了。对于本科四年埋头苦读,早出晚归,从没谈过恋爱,也不会玩,西湖都基本不去的人来说,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那时我还在钱江三分部,到玉泉本部看到橱窗里贴着的某年保送研究生名单的时候,觉得读硕就像梦一样遥不可及,更别提博士了。对于课程繁重,竞争激励,每天捧着书的所谓的优秀工科学生(成绩在系里都很靠前),很多都无法拒绝直博这个诱惑。
二、学术问题
国内的大环境决定了现在的很多工科博士生,很大程度上跟廉价劳动力是很相似的,虽然你也许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限,甚至没有,但你得每天工作,按时完成导师的项目。学vc,会编代码是基本条件,即使是编代码,你也没法学习到软件工程的精粹,你只是个熟练工而已。所谓的横向课题对于你的学术研究价值很小,有用的可能就是以后理论实例论证的时候,实现起来比较方便。因此,如果环境决定了你需要这样,你就要适应这种环境,整天抱怨,处在敌对状况,沉沦毫无意义。我很幸运,碰到的导师很正直(这是我评价一个导师好坏的标准),我去完成项目往往出于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处于证明自己能力的需要。导师之间差别是很大的,很多导师研究的东西已不是热点,而我们也往往不感兴趣,导师转换实验室方向使得他能给的指导非常有限,因此,导师能给的最多是大方向上给把握一下,具体搞什么,搞到什么程度,完全在于自己。导师没有纵向课题,因此做一些横向项目也情有可原,导师不是圣人,适当的在职权范围内追求利益也可理解,处理好跟导师的关系是你课题能否开展下去的关键,你可以找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找个适当时间跟导师交流一下,寻求你做这个课题的可能性。不要期望导师会突然能给你个好的课题,因为也许导师也不知道该给你做什么课题,也许他还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信息,等待的结果往往是自己对导师的抱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要敢于跟导师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胆小是做大事的大忌。我所从事的课题,老板基本无法给予细节的指导,全是我自己查了大量文献后确定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创新点,全是自己的总结,最终还是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和评审的肯定。当然,你在查阅文献决定自己选题方向的时候,还是得完成老师给予得项目任务,如果你觉得会冲突,时间来不及,往往那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举个自己的例子,读博前三年,我基本在做横向课题,大概有10多个,很多项目要经常性出差,有个项目我在收费站4个月,从夏天做到秋天,衣服还是师弟国庆回学校的时候给我带回来的,说到苦,夏天在显示器上停满近百只苍蝇你想有多恶心,旁边是公路,前方是铁路,噪声使你无法入眠,附近没有小店,工作人员下班都搭车回县城的。
我这里想说明的是:不要怕苦,时间对你来说是足够的,你需要协调好博士课题和项目的关系,前几年项目时间花多点,但自己的课题不能丢,后面的2年不到一点时间足够你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要求,老板一般也不会再安排大的项目了。当然我说明的是工科的情况,理科当然不行,文章压力很大(要早写多写),当然理科基本没项目压力,而且容易出文章。剩余2年的时间,如果你潜心看文献,写文章的话,几篇一级是很容易的(我最后2年共录取了1级的文章6篇(第一作者),第二第三作者也近10篇)。不要害怕文章被拒,说来惭愧的是,我刚开始写的6篇文章全部被拒,而且投的是二级,呵呵。始终要保持主动,乐观的心态,多投了之后,自然会明白如何写文章的真谛。
三、学术的交流
如果你是实验室的新成员,注意要搞好跟其他人的关系,不要太过于张扬,不要随便拉个朋友到实验室聊天,话不要多,不懂可以问,但不要什么都问,要懂得google以及多去bbs,forum寻求答案。谦虚,实干,稳重的人是lab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做到以上几条,我想跟lab的人相处好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师兄布置的课题,任务,如果觉得一时没有头绪,不要怕,先去查些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一下,再商量一下。如果自己实验室以及网络图书馆无法给你答案,你可以打听一下别的专业哪位老师同学在从事相关的工作,然后直接上门请教,机会永远给主动的你。如果自己学到了某些东西,要敢于跟lab的人分享,共同进步,如果怀攒着这点小秘密洋洋得意,那你是注定成不了大事的人。实验室能定期作些交流是最好的,可以让人家明白你在做什么以及了解人家在做什么。
四、愉悦的心态
读博说苦也苦,说不苦也不苦。不光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放松,不要介意放松的形式,你可以运动,打游戏,蹦地,到了读博这个份上我相信你不会沉迷,我有段时间就经常白天干活,晚上游戏,效率很高,觉得很适合自己,有了游戏,学习才有了意义,呵呵。不要拘泥形式,关键在于你从中得到快乐了吗,读博生活也不是这么无趣嘛。如果你哪天觉得学习实验厌烦了,就玩吧,玩到你想学习了,如果玩也玩不起来,就找个朋友聊天,大骂一通后就觉得舒服了。我以前晚上lab回来时,经常唱:崩溃,崩溃,是你让我崩溃这歌词。
学会对自己说:你行的。不要太敏感,不要太在意导师的言语,导师说的并不一定对,因为导师并不一定了解你,你所要做的,就是踏实的完成工作。导师喜欢实干的人。
五、写文章的策略
首先我得说,我没有什么SCI等的文章发表,对于工科某些专业,难度太大了,也许我水平也不够,我只阐述我写文章的常规方法。一般来说,如果想从横向课题中写出档次高一点的文章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做的东西人家往往早就做过了,我们往往只是去重复人家的劳动,没有创新性而言。你会发现你绞尽脑汁,根据你的项目经验花很大功夫写出的文章在人家评审看来往往是一堆垃圾,即使你的文章也许有实用价值,甚至是你实际做项目中的闪光点。但评审最需要的是idea,而不是practice。我刚开始被拒的文章都源于此。当然这一般针对一级刊物,即使有些二级刊物,也会以创新性不够而拒绝你的文章。我们需要做的是拓展自己的项目视野,你可以从你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寻找文章的突破口,你需要了解你的项目是否包括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是否有新的进展。这是关键的一步,一旦你认为项目中的xx理论你感兴趣,你就可以开始你的写作之旅。你首先需要根据某个理论的关键字查阅大量的英文中文文献,我想,我们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你从关键字中搜索得到的文章中挑选出你认为合适的文章,比如先看些摘要,你会发现,在你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你会发现跟xx理论相关的另一个理论更感兴趣,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合适的你认为可以再创新的理论或方法。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说查阅了多少文献后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idea或improved idea,但只要你真的这样做了,idea一定会有的。从我自己的经验看,一般粗读60-100篇文献,精度20篇文献,你会拥有一个idea。当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烦躁的,但读博就是这样。一般来说,现在国内期刊的水平还比较低,我一般从英文期刊寻找idea,然后从中文期刊中查找相关的文章,以辅助我理解,因为很多英文文章很难理解,你需要看看国内的人用中文阐述是如何理解它的。除了从学校提供的一些数据库外,还需要经常借助google来查阅文献,因此搜索的技巧也很重要,这里就不加阐述了,比如,你想查阅带某个关键词pdf的文件,就得google输入filetpye:pdf。当然有些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比如90年代以前),还没有电子版,你需要亲自跑图书馆去查阅打印,我从图书馆打印得资料估计有近400页,文章60-70篇,全是很老的经典理论,因为你查文献的时候,为了理解,往往需要看其参考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很老。当你有了idea,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当然,你需要了解写作的格式,其实在你看文献的时候就基本了解了,具体针对哪个期刊采用什么格式等写好后改也不迟。也许有人问,你没做实验就凭空开始写文章,这能行吗??嗯,这的确是个问题,也许你自己提出的方法在实验了之后,效果更差,但文章也许你已经写了一半,即方法已经阐述,就差个实验比较的结果了,我想,这是个心理满意度的问题。可以想想,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终于有了idea后,往往有着写的冲动,这时候写下来会思路清晰,一气呵成,如果这时不写,马上做实验,这时你的思路就会被打断,因为理论的提出和实现是两个问题,有的理论也许无法很好的实现,或者,你还不具备能力实现它。虽然对于工科来说,我们很注重结果,但很多方法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往往无法给出完美的方法。这里给出一些技巧,在你认为你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那就在结果出来后,阐述中尽量强化其优势,评审是很犀利的,也许就因为那么个瑕癖把你的很好的idea据了。写论文往往称作“自圆其说”。虽然我们提倡求是,但与写作的策励并不矛盾。最后,要提一下写作的工具了,我用的是word,虽然有人推荐latax,我没用过,不好评论,但至少word版本国内基本都接收的,至于格式编排问题,编辑会告诉你的。
其他的需要掌握的软件包括matlab(用于模拟实现),mathematic(数学计算),visio(流程图),photoshop(图像处理,不一定需要)等,英文我没投稿的经验,就不说了,希望其他大牛能作些介绍吧。关于投稿,可以到图书馆找到相关的期刊看一下投稿方式即可,现在一般都可以电子投稿,我当初都不看投稿指南,只要方向对,找到编辑部e-mail地址直接发过去就完事,而且一般都有回复。一般投稿2-3个月后就可以1个月1催,胆子要大,主动出击,不要嫌麻烦。如果回复意见不好,或者你觉得人家没看懂你的文章,可以直接向编辑说明,希望再审或者换个期刊投。
分页:
[1]
[2 ]
作者: sign123456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