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进修随想之一:“喧哗”与“安静”之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7-08-07 22:09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美国 随想 点击次数:

    这是美国学习、生活的点滴随想,近日对于所处环境的嘈杂喧嚣感触颇深,闲来把它写了下来与大家分享。

    “喧哗”与“安静”之间

    在国内外无情声讨中国人“大声喧哗”的陋习时,国人也时时思过自律。然而, 中国人在境外仍处处感受质疑的眼光。如何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与我们对公共空间的尊重不够和对“大声喧哗”和“保持安静”的理解的不透彻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2004年赴美国学习进修前,我也仔细阅读了各种“须知”,其一就是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既便如此,我还是在感受了美国文化后,才发现原来“大声喧哗”和很多场合要求的“保持安静”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我进修的地点是美国南部的繁华城市麦阿密,这里有不少南美洲移民,这个城市在美国的文明程度只是中等。我在眼科中心上班没几天,就发现这里的人说话都低声细语,距离两三米外便听不到他人说话的声音,我也不在意我个人的声音,因为我的观念中这种声音和语调并不过分,更谈不上“大声喧哗”了。我按着我在国内的习惯说话行事。才没几天,每当我开口时,老板的秘书还有另外一个委内瑞拉的同事便经常将食指放在嘴唇中部,对我比一个低声说话手势,看我的目光中有一丝异样。我便也尽量放低声音说话,但仍然时时感觉彼此之间隔阂和距离。当时我苦思冥想也无法解释这种不良的感觉。直到我学习结束,回到国内继续工作,看到和感受到人们肆无忌惮地谈话,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对比我在美国1年多来所处的环境,才恍然大悟距离的所在和自己所感受到“另类”的原因,这至今仍让我汗颜。若非我在美国的工作成果当时就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又申请美国专利,在这些同为参观访问的各国同僚中名列前茅,它日回想这些异国往事,惭愧而又卑微的感觉必定挥之不去。

    在美国,不仅是在眼科中心,还是在其它公共场合,比如电梯,餐厅,图书馆,地铁或是影院,大家都低声说话,彼此尽量少互相打扰,只要有第三者在场,人们都会自觉地低声说话或打电话。这时若有人说话的声音高到引起大家的注意,必定招来另一种眼光。这已经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了,而是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惯例了,你要是打破这种惯例,那么便成了很不文明、缺乏修养之辈了。

    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李学军报道:华裔导游王先生在华盛顿的一个华人旅行社任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国来的旅游团。他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表现是好的,但确有一些人的行为举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两大“毛病”,一是到处拍照,二是大声喧哗。另一则报道:中国出境游兴起才十多年,在欧洲的各种旅游项目中,“荷比卢德法五国四日游”是一条常年开设、很受欢迎的旅行线路,报团走这条线路的游客很多。就在这条线路上的一些旅馆中,早餐时间会专门划定一个区域,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用餐区”。这些字确实让中国人不舒服。可中国游客吃饭时说话声音总是很大,影响到同时进餐的其他顾客。这虽然是生活习惯差异的一种表现,在中国,一边吃饭一边和同伴旁若无人地聊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习惯了安静的西方人来说,就无法接受。

    由于“大声喧哗”和“保持安静”的距离太大,国人认为的“非大声喧哗”,与国外“保持安静”的环境尚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尽管大量的宣传资料都告诫大家出境不要大声说话,大家也不忘勿大声喧哗,仍会出现上述的尴尬局面。

    在美国生活时,不觉安静带来的愉悦,现在,身处一个不甚安静的环境才感觉安静是如此的重要,它让人平静地待人处事,思考问题,让不想分享你话题的人能不受干扰地行事,也让你时时专注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提高对他人尊重的意识。

    我家门前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感觉是安静、文明、和谐和自由。



安静、文明、和谐与自由 由网友[gaoyingying]提供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gaoyingying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