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IHC的诊治

作者:   2017-03-23
字体大小:

肝内胆汁淤积(IHC)根据细胞学损害部位分类可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胆管细胞型胆汁淤积、混合型胆汁淤积。IHC的发生机制包括膜流动性降低、肝细胞骨架改变、胆汁分泌调节异常、紧密连接损伤、胆管阻塞。ALP和GGT是反应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

S-腺苷蛋氨酸通过转甲基、转巯基和转丙氨基三大机制来减少氧化应激、肝细胞损伤和肝脏纤维化。S-腺苷蛋氨酸被多份指南、共识推荐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型IHC的治疗。

那么肝内胆汁淤积如何分型和分类?最常见的肝内胆汁淤积是哪一类型?不同分型的肝内胆汁淤积如何治疗?不同疾病造成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是什么胆汁淤积治疗的常用药物有哪些?如何根据不同分型IHC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点制定诊疗计划?

丁香园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王晖教授,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浅谈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IHC的诊治》的话题。

ccvideo

专家介绍

王晖,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委员、肝病研究中心青年专家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儿童肝病学组副组长、上海肝病专科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

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2年-2003年赴日本国立中央病院WHO肝病研究中心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分子学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研究。2003年~2005年4月赴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从事肝脏病的研究。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九五”“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新方案研究”、“十一五” “难治性丙型肝炎治疗”攻关课题、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和干预治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教委、市卫生局课题以及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其中一篇论文在2005美国消化病年会(DDW)上获优秀论文。

编辑: 刘诗漩    来源:丁香园

声明:

1.丁香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如需参会、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

2.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您发现信息有误,请联系meeting@dxy.cn纠错

3.如您发现信息不全,可点击Google搜索更多

4.更多服务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