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在京举办「2019 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启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

2019-03-22 10:38 来源:丁香园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第十九个世界睡眠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于 2019 年 3 月 20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2019 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本次活动目的在于提醒公众重视睡眠,预防疾病,留住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使国人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微信图片_20190322103320.jpg
图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举办「2019 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并启动大型义诊活动

中国医师协会李松林秘书长等协会领导、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睡眠医学方面知名专家及各界嘉宾、媒体共计百余人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中国医师协会李松林秘书长对新闻发布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自 2014 年 7 月成立以来,在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各项工作,已成立 10 个专业学组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与、基层工作委员会和对外交流工作委员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在全国开展大型义诊,提高公众对睡眠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每年举办的睡眠医学学术年会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睡眠医学学术会议,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睡眠医学专家巡讲活动,已成为规范化的品牌活动,为提升我国基层医生睡眠疾病诊疗水平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京英教授代表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向媒体发布了「我国成人和儿童睡眠疾病患病与诊疗状况报告」。

2019 年国际最新睡眠医学重大研究成果

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每 3 人中就有 1 人存在睡眠问题,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满足失眠的诊断标准。

1. 美国的一项 6483 名 13~18 岁的青少年采访样本中,约 41.5% 的青少年表示白天感到困倦,其中 11.7% 的人符合嗜睡的标准。而嗜睡不仅与失眠有关,还和总体精神障碍显著相关,但与精神药物使用无关。充足的失眠、良好的精神状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2. 最新 Meta 分析显示: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失眠者占 38%,其中睡眠维持困难者最多(42%),而入睡困难和早醒者分别 18% 和 21%。反之,在失眠患者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者(AHI ≥ 5)达 35%。此外,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白天受到的损害加大,生活质量也更差。

3. 过度嗜睡或睡眠不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梅奥诊所老化研究项目对 283 例 70 岁及以上的无痴呆人群追踪研究调查,并分别在 2009 年及 2016 年完成 PiB-PET(一种可以检测脑内ß-淀粉样蛋白含量的技术)。结果发现,基线嗜睡情况与ß-淀粉样蛋白沉积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嗜睡程度越高,越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同时发现睡眠缺乏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

4.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在一项 130 余万人的大数据库中发现失眠人群的占比为 28.3%~30.5% 左右,其中女性的患病率(34.6%)显著高于男性(24.5%)。另外,他们在这项大型遗传关联样本中还找到了 202 个与失眠相关的基因座。这些失眠相关的基因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状态相关基因高度重合,提示失眠不仅是睡眠问题,还是精神问题。

5. 研究表明数字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方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它能改善日间功能障碍,优化睡眠能力和机会的匹配,增强睡眠驱动力。失眠经成功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得到改善。

6. 有研究显示大约有 38%~59% 的失眠可归因于遗传。美国麻省总医院团队的基因组学研究在一个 45 万人组成的数据库中找到了自述失眠症状人群的 57 个基因位点,并分析了 24 个与频繁失眠有关的基因座,发现失眠可能会增加不安腿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高血压、肥胖和冠心病的风险。

7. 研究发现失眠与精神疾病和代谢紊乱具有共同的遗传风险,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 Danielle Posthuma 教授等分析包括 133 万人的用来研究失眠的遗传数据集, 探讨了导致失眠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失眠与许多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一样,受到数百种基因微小作用的影响。这些基因本身并不会造成影响,而它们的共同作用则会导致失眠风险。

8. 有学者利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标志蛋白水平测定,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失眠可能是一种脑组织器质性损害状态,慢性失眠患者脑微观结构(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突起末梢)受损,且失眠越严重,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这种损伤越大。

9. 羟丁酸钠临床应用拓展 [3,4]:治疗帕金森患者嗜睡和未成年发作性睡病安全有效,苏黎世大学医院的随机双盲研究显示,患者对于羟丁酸钠是可耐受的。同时,今年一项来自美国等 5 个国家的多中心试验显示,服用羟丁酸钠的患儿在嗜睡和猝倒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并且羟丁酸钠在未成年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羟丁酸钠已被批准为成年人发作性睡病的一线用药。因此,羟丁酸钠在儿童及成人患者中是同样安全的。

2019 年国内最新睡眠医学重大研究成果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生态和老龄化加剧均影响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使睡眠障碍患病率日益增加。国内学者在睡眠障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

1. 据 2018 年 3 月山东省睡眠呼吸疾病发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成人打鼾患病率 21.2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 7.31%。儿童打鼾患病率 13.9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 3.66%。

2.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成人患病率为 8%~20%,失眠患者还经常存在日间功能受损,包括难以制定决策、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团队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客观睡眠时长<6 小时的失眠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并且在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注意、警觉三个认知领域的受损程度与血清 BDNF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失眠障碍的精准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睡眠障碍和痴呆是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荟萃分析发现,睡眠障碍是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在不同种类的痴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一致,失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无显著影响;睡眠呼吸障碍可同时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生,该研究揭示了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与痴呆的密切关系,强调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要尽早干预和治疗,以防止痴呆等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

4. 不宁腿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一般人群中不宁腿的患病率为 2%~10%。陆林教授课题组研究者荟萃分析发现,全球范围内孕期不宁腿综合征的患病率为 21%,但在不同地区孕期不宁腿综合征的患病率不一致,欧洲地区为 23%、西太平洋地区为 11%、东地中海地区为 30%、美洲地区为 23%。此外,孕期不宁腿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孕期增加而增大。该研究为我们了解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妊娠阶段不宁腿综合征的患病率提供了全面且直观的数据,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防治。

5. 长时间使用手机可严重影响睡眠及情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斌教授研究团队,对 4333 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并在睡眠医学领域顶级期刊 SLEEP(影响因子 5.135)发表了论文,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可产生各种睡眠及情绪问题,且手机使用时间与上述问题之间呈相互影响,提示存在恶性循环。这些新发现凸显了早期预防和控制手机过度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应对各种睡眠和情绪问题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恶性循环。

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睡眠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一是过度使用手机(尤其是睡前)占用了原有的睡眠时间,引发睡眠不足;二是手机本身的内容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增加觉醒程度,从而影响睡眠;三是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可抑制体内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而褪黑素作为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物质,被抑制后可引起昼夜节律延迟,导致入睡困难。

6. 婴幼儿频繁夜醒(如每晚醒来 3 次及以上)者其认知发育水平比睡眠正常的同龄儿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和香港大学 Shirley Xin Li 教授研究团队对 1102 名 2~30 个月健康婴幼儿的睡眠和认知发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婴幼儿频繁夜醒(如每晚醒来 3 次及以上)会影响其认知发育水平。我国 80%~90% 的婴幼儿夜晚都会醒来至少一次,说明夜醒的问题在我国健康婴幼儿中也十分常见。

7. 孕晚期及产妇的睡眠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 43.2%、75.11%,孕晚期睡眠紊乱会增加产后睡眠紊乱发生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帆教授、王广海副研究员研究团队的纵向前瞻母婴队列研究,对 262 名母亲在孕晚期、产后 42 天、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2 个月、18 个月、24 个月,以及 36 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睡眠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 43.2%、75.1%、48.8%、49.2%、41.6、34.6%、37.3、31.7%,呈倒 U 变化。

8.OSAS 是儿童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许志飞主任研究团队通过对 107 名原发鼾症及 248 名 OSAS 儿童进行 EndoPAT 2000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检测,研究发现 OSAS 导致儿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睡眠过程中呼吸努力相关觉醒增加有关,细胞功能障碍作为心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可以增加日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内容发表在《Sleep Medicine》杂志。

9. 儿童习惯性打鼾儿童新的初筛方法—采用蓝牙与智能手机进行监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许志飞主任研究团队以及密苏里大学医学院 David Gozal 团队共同对 432 名 2~15 岁习惯性打鼾儿童进行诊断实验研究,将血氧饱和度监测计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相连,最后基于机器学习等复杂算法可得到估计的 AHI(OXI)。提示可使用该方法初筛,以缓解大量患儿得不到早期诊治的矛盾,降低诊断成本,可促进疾病的早诊、早治。相关内容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10.REM 期睡眠减少与儿童的神经认知行为障碍有关,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刘大波主任研究团队对 616 例睡眠呼吸障碍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 REM 期睡眠减少与儿童的神经认知行为障碍有关,REM 期睡眠具体减少到 10% 以下有特殊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1. 睡眠对于脑信息处理、情绪加工、脑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课题组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朱露莎课题组合作,研究人员在浅睡眠期无干扰地轻声播放某些零食名称,可以选择性地改变人们对这些零食的偏好,使得他们醒来后愿意多付近 10% 的价钱购买这些零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状态下播放零食名称所诱发的低频脑电震荡活动(delta 波和 theta 波)可以有效地预测清醒后偏好改变的程度。

睡眠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

1. 动物实验表明睡眠时间较短或睡眠破碎、片段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健康的睡眠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潜在作用。

2. 利用果蝇模型发现睡眠限制疗法可以恢复失眠果蝇的睡眠,巩固并延长寿命。

3. 发作性睡病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证据,发作性睡病是与 HLA-DQB1*06:02 密切相关,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与流感疫苗接种也高度相关,提示发作性睡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也为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4. 丘脑室旁核是觉醒维持的关键脑区,觉醒维持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家关注的重点,胡志安课题组发现在睡眠向觉醒转换过程中,丘脑室旁核(PVT)的兴奋性明显增高,且在觉醒期间持续存在高水平活动。抑制 PVT 谷氨酸能神经元可明显降低觉醒水平;特异性杀死 PVT 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或损毁 PVT 可引起持续性的觉醒障碍; 研究显示 PVT 是丘脑觉醒维持的关键脑区。

5. 伏隔核参与调控觉醒,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NAcc) 为基底前脑的一个较大的核团,在大脑的奖赏、  快乐、  成瘾、  侵犯、  恐惧以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复旦大学黄志力课题组通过运用光遗传、钙离子成像、化学遗传技术,发现伏隔核多巴胺 D1 受体阳性神经元及其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特异性激活伏隔核 D1 受体阳性神经元可将小鼠从睡眠中唤醒,并延长其清醒时间。反之,抑制这一类神经元活动小鼠则表现为睡眠增加,并出现筑巢行为。通过病毒示踪、离体电生理方法研究神经环路发现,伏隔核 D1 受体阳性神经元主要通过抑制中脑腹侧背盖区和外侧下丘脑,使多巴胺能神经元和食欲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从而调控觉醒行为。

6. 间歇性低氧可导致动物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李延忠团队通过大鼠模型实验,发现间歇性低氧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N-乙酰半胱氨酸可改善 CIH 大鼠模型下的脂质代谢障碍和体重异常增加。

7. 关于 OSAHS 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王玮教授聚焦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提示了 GHRH 可作为中重度 OSAHS 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

国内最新睡眠相关指南、认知与共识

1. 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编著并颁布了(2018.7)《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多学科诊疗指南》。这在国际、国内国均为首部。显现了多学科诊疗是睡眠医学的发展方向。

2. 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呼吸学组多名专家参与编写并颁布了(2018.12)《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草案)》。这是我国首部该领域的诊疗指南。

3.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学科专家,制定了《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的专家共识》。睡眠障碍不仅会加速认知功能损害,同时会加重照料者经济与心理负担,无论是在认知损害的哪个阶段进行睡眠障碍的系统评估和干预、管理,具有重要临床和社会意义。

4.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同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推出了《中国成人多导睡眠监测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多导睡眠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我国睡眠医学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陆林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睡眠与健康》的主题演讲,主要目的是通过专业的讲座向广大公众宣传睡眠是健康的最重要要素之一。

本次活动的另一亮点是睡眠医学专家与广大公众及媒体面对面交流,谈睡眠与健康,睡眠与衰老,睡眠与益智健脑,睡眠与学习及工作效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陆林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叶京英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卢晓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庆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建红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陈贵海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忠新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唐向东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立强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毅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郭兮恒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宿长军教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兵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菡侨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王蓓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许志飞教授(北京儿童医院)、谢宇平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柳志红教授(北京阜外医院)、 高雪梅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詹淑琴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潘集阳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房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来全国各地的睡眠医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就睡眠障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睡眠疾病与相关慢病关系,以及防治睡眠疾病对相关慢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 400 余家医院将在 3.21「世界睡眠日」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为社会上更多有睡眠诊疗需求的患者提供帮助,提高公众的睡眠健康。

本次活动是国内外睡眠医学领域新成果与新观点的集中展示,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社会精英、广大公众齐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共同交流睡眠相关问题,普及睡眠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睡眠疾病与身心健康的认识。让我们正确认识睡眠,促进睡眠健康,实现全民大健康!

封面图来源于|站酷海洛 PLUS

编辑: zhanghu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