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您是神经化学领域的前辈,参加了很多次大型的会议,您觉得与之前相比,本次会议的亮点在哪里?
薛启蓂教授:我参加的会议都是偏向基础方面的,而这个会议是实用型的,会议规模也比较大,有好几千人,我们基础研究的会议很少超过500人,很少有人缺席,大家都认真听,学习一种方法。但是这个会议更实用,学了就可以用于临床。
丁香园:您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中回顾了一些神经化学领域与诺贝尔奖有关的里程碑事件,那您觉得未来几年神经化学领域的热点在哪里?有哪些研究可能会冲击诺贝尔奖?
薛启蓂教授:这比较难说,热点很多,像现在的DNA、膜受体、干细胞移植、离子通道都有很大成果,有所突破也很容易。
丁香园:我们的网站上有30%会员,即差不多有30万会员是来自生命科学领域,您作为前辈,对他们进行科研啊工作啊等方面有什么建议么?
薛启蓂教授:我感觉我国的科研论文不少,但是创新性不够,有太多重复,比如现在的同型半胱氨酸,做的人就太多了。
丁香园:那您觉得缺少创新性的原因是什么?
薛启蓂教授:思维不够活跃,总觉得之前有人做过,那我现在来做比较简单,有现成的思路,再继续做下去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的青年医生要敢于创新,挑别人没做过的题目,即使是很细节的,也要是崭新的题目,也要和别人不一样,像国外就很强调“different”,一定要创新才有出路。
丁香园:您非常强调创新。
薛启蓂教授:是的,科学上不存在“填补国内空白”的说法。科研成果一旦公布那就是全世界共知的,不可能有什么空白而言。科研成果只有“有”和“没有”,没有所谓的空白可填,所以千万别做重复劳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做更多工作。
丁香园:那您觉得实际的客观条件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有时候无奈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
薛启蓂教授: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一定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像我本身就是搞临床的,为了搞研究我和中科院化学所、遗传所、生物物理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分子生物学所都有很好的合作,好的方法学我们会派研究生去学习甚至就在那儿做。
(图 薛启蓂教授)
薛启蓂教授简介:
薛启蓂,1928年生于江苏,1952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1953年于湘雅医学院全国高级师资训练班结业。1953年至1960年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60年以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兼任神经系统分子疾病中心顾问。
专长神经系统代谢性、遗传性和变性疾病、以及各种神经-肌肉疾病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神经生化学组副组长、组长,中国神经化学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亚-太神经化学会副主席,国际神经化学会会员(1985-2000)、荣誉会员(2000-);曾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十多次,并主持过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先后访问过亚、欧、南北美、澳各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过医院实验室和研究所100余处。在遗传性脂肪代谢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方面,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曾先后培养过研究生十名。
主要学术著作有:《神经生化学讲义》(1963)、《化学工业毒物手册》(1959、1965)、《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1988)、《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化学》(1978,1992)、《神经系统中毒和代谢性疾病》(2003)等。
曾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九种杂志的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副主编;《中国医学论坛报-神经专刊》主编。国际性杂志《Chemical Neuropathology》、《Molecular &Chemical Neuropathology》、《Neutritional Neuroscience》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