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结果的资讯共有367 条
2015.06.07 ADA2015 盛大开幕
控制糖尿病。在未来的 50 年,必须要阐明 1 型、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治疗的同时不仅仅要控制血糖在合理的范围内,还要消除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成为历史」。
2016.06.21 许樟荣教授:我国糖尿病足病现状严峻 正逐步规范并推向基层
在于,一方面是脚的周围神经病变的问题,第二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问题,第三是感染、免疫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糖尿病足患者的营养支持、全身情况的处理,包括血糖的控制
2016.11.17 CDS2016:糖尿病的诊断与筛查 这些知识不可不知
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1. 高血糖的检测指标(1)提供诊断依据:随机血糖:一天中任何时间的血糖值;空腹血糖:至少禁食过夜 8 h 所测;葡萄糖负荷后 2 h 血糖:OGTT 负荷后 2 h 所测。(2)提供治疗依据: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h 后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时间无限
2016.11.19 宁光院士:谈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及未来
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疾病,病因纷繁复杂。血糖管理不佳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可以提升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的防治是巨大而且繁琐的医疗工程...发病风险预警指标系统与预警模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需不断创新以血糖控制为主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共同管理的综合管理策略日益被认可和日趋完善。对已经存在血糖、血压
2016.10.18 长城会专访:胡荣教授谈医疗干预与健康管理
治疗也都强调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行,以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并改善预后。所以,国家越来越提倡利用健康管理对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倡导,同时对肥胖、血脂紊乱、血糖... mg/dL;血压和血糖控制上,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血压控制小于 140/90 mmHg ,而没有心血管疾病也没有危险因素者,血压越接近理想状态越好,糖化血红蛋白
2017.10.11 2017 EASD 重温经典 探寻最佳风险获益比——重新审视 TZDs 类药物:吡格列酮
仅占 6%,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选择率高达 34%,作为经典药物之一的吡格列酮,其临床获益是否被正视,其可能的风险是否存在?临床获益面面观1)有效降糖研究显示 1,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另一项研究发现 2
2013.10.12 颜红兵教授: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
,没有高脂血脂的病人要清淡的饮食。另外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没有糖尿病的病人尽量减少得糖尿病的机会。现在很对人都在餐馆里吃饭,大家都是大腹便便的,户外的运动都
2013.07.12 郭军教授:免疫靶向治疗为黑色素瘤的治疗开启了一系列“神话”
point,不过不一定是真正的彻底地解决了问题。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肿瘤自身免疫调节,即我们免疫系统似乎维持稳态的调节,可能会很快出现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