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W 2015

APDW 2015: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的共识与争议

作者:轩辕帝裔    2015-12-06
字体大小:

2015 年 12 月 6 日,在 2015 年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会议上,来自日本下关港市医院的 Tanaka 教授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 Hwang 教授就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诊治的共识与争议进行了演讲。

40.pic_hd.jpg
图为会议现场

Tanaka 教授:IPMN 的手术指征

Tanaka 教授认为,对于 IPMN 的处理,福冈市指南中仍存在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手术切除指征目前还是很保守,对于肿瘤直径大于 3 cm 但未发现高风险灶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先观察,而并不是立即手术将其切除。这样做是因为在迄今为止报道中,小于 3 cm 的 BD-IPMN 恶变率都很低。

但是,如此更改外科手术指征也惹起了许多争议。一些报告中指出小于 3 cm 的扁平型 BD-IPMN 是有风险的,所以对于 BD-IPMN 切除术的尺寸指征说法不一,尽管那些报告中检测肿瘤大小的诊断方法也不尽相同。

另外,近年来 IPMN 切除术后随访中发现的有关 IPMN 合并同时性或异时性胰腺癌的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Tanaka 教授说到,所有的 BD-IPMN 患者,无论处于观察期还是 BD-IPMN 切除术后,都需要通过超声内镜、CT 或磁共振定期检查,以监测肿瘤发展、恶变情况,而且每年至少检查两次,但是如何处理并未见报道。

Hwang 教授:台湾地区 IPMN 手术经验和成果

随后,Hwang 教授介绍了台湾地区 IPMN 手术经验和成果,Hwang 教授认为,IPMN 是一种癌前病变,它是以导管内乳头状赘生物生长和粘液分泌为特征的胰腺导管上皮瘤,而且这种瘤常常多发。

早期手术切除是避免已有恶变倾向的 IPMN 继续恶变的一种治疗选择。局限化发展、直径超过 3 cm、出现壁内结节,不典型增生还有相关症状等都是能够预测肿瘤恶变的因素。不过目前是否对 IPMN 采取根治切除术还存在争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台湾地区有关 IPMN 的分子和临床研究都有报道。其团队收集了 23 例(12 男 11 女)年龄分布在 42-80 岁并且在过去的 10 年中接受过手术治疗的 IPMN 患者信息。所有的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都发生了恶变,只有一位患者合并了胰腺导管腺癌。其中 21 位患者的肿瘤是侵袭型的,一位是交界型的,还有一位是非侵袭型的。术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胰腺切缘,22 位患者的一年、三年和五年生存率分别是 95.5%、68.2% 和 58.7%,平均生存时间为 43 个月。

Hwang 教授认为,良性或非侵袭性的 IPMN 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术后结局显示恶性 IPMN 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因 IPMN 患者具有发展成为复发性 IPMN、胰腺导管腺癌和其他胰腺癌的风险,所以早发现、早治疗以及系统的监护显得尤为重要。

APDW2015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此处查看 >>

编辑: suryld    来源:丁香园


关注消化时间  绑定即送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