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不安于现状是刻在骨血里的因子

   2018-03-14
字体大小:

早上 6 点半,北京昌平某小区,行李箱拖行在地上,吱吱嘎嘎地响,仿佛在抱怨这秋末早晨的冷冽。

我顺着京腔十足的大爷所指方向,看到街边一辆黑色 SUV  打着双闪。

「不好意思来晚了!」我连连道歉。

「没事儿,来得及的」,握着方向盘的于莺是上海人,但一口京片子。

上世纪 90  年代末,她就已经来到北京,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于莺已在京待了 24 年。

「你不会开车啊,那太可惜了!」尽管方向盘打得溜,但于莺并不认识路,去哪都靠导航,从驾校出来时,我们差点因为导航指的路线被困在里面。

「刚不是说向左嘛!我向左你又说方向错误!」脾气一来就爆发,一如微博上的她——直爽火辣的急诊科大夫。但更多人会将于莺两个字与「商人」而非「医生」挂钩,她不否认:「不懂商业的医生不是好的创业者。」

没有架子、直率、暴脾气,这是我对于莺的第一印象。

叛逆、任性

2011 年,因不经意在微博写段子吐槽,让大家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有一位叫于莺的急诊科医生,也见识到医生也会嬉笑怒骂。两年后,她在微博上甩出「不和这个体系玩了」,离开了协和。

外界有人欢呼她敢于突破体制束缚的壮举,也有人不买账:「玩不过体制,被『赶』出来了呗!」

「我可以不出来的,不出来也可以继续过安逸的生活。」

从医学生、实习医生,住院医、主治医、副主任到主任,医生的成长路径一目了然,这是一条即使不闻达于诸侯,也能安稳度世的「铁饭碗」之路。

学校和医院少有动荡,如象牙塔般简单,她回忆协和时光,一位老师带两名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装在老师举手投足间,小伙伴们对患者情况对答如流,连病历都抢着写,到晚上 10 点还不愿意离开科室。辛苦,却总有用不完的学习热情。

进入临床,同事关系亲密如家人,即使上班累到虚脱,大家还是逮着机会就聚餐,「每个月拿着那点工资月光,生活两点一线,只要工作上不犯重大错误,这日子也是过得轻轻松松。」

但按心理学家荣格「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论,现在的于莺是「咎由自取」:反传统、反规矩。

工作如是,生活也是这样。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开始梦想开大卡车、去戈壁造原子弹、当法医……

这些未能实现,就每五年重新装修房子,和姐妹一起开车去大草原,爆胎修车还乐在其中。

临到不惑之年,晾着家里两辆 SUV ,每周三次折腾近 2 小时 70 多公里去学三轮摩托,就为做「一阵风一样的女子」;对手到擒来的年薪几十万 CEO 视而不见,偏爱伤筋动骨拉团队从零开始建诊所。

这不是瞎折腾是什么?

「我喜欢」。

精明、厉害

见到于莺之前,我联系过她两次。第二次,我刚落地首都机场,手机便震动:「你到北京了么?我行程有变,明天早上 6 点半去学摩托,看你怎么安排,十二点之前回复。」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当天早上两个摩托班,于莺是第一个到的女学生,她手缩进黑色卫衣,蹦着脚追着稀薄的阳光和师傅侃大山,「他们说我骑在车上的样子像巴顿。」

于莺学摩托,师傅坐副驾驶 

可前一秒还和教练打哈哈:「以后不怕失业了,拿这个送快递,每份还能多赚 5 块。」后一秒就连车带教练开到了沟里,回来时紧张尴尬地笑:「和开车还不一样」,方向盘上还多了师傅紧握不松的手。

虽是三轮摩托车,排量却相当于一辆小型汽车,操作简单粗暴且灵活不好控制。身边人听说她要学摩托时,没少阻止,办法五花八门,有的转发交通事故现场动图,有的发司机全身大面积脱皮红肿的急诊现场,甚至父母威胁离她而去……但都没用。

于莺脸上时刻挂着笑,行事果断执着,眼睛还透着聪明和厉害。

例如大家只看到学摩托的危险,却不知她执着的是在「堵城」出行少受交通管制的优势。

例如大家只叹息她「弃医从商」开淘宝,却不知她雇专业团队在上海发货运营,从不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照旧,坐等收钱。

例如大家只嘲讽她因理念不一,就放弃年薪几十万的 CEO 另立门户,却不知她计划筹建的社区基层医疗是仗着「天子的庇佑」。(在分级诊疗的趋势下,基层医疗天生有政策背书的偏爱。)

现在的于莺微博有 300 多万的关注人数、经过美中宜和开诊所的历练、淘宝店铺输出的储备金,还有慕名而来「不差钱」的天使投资人,她的表现,更像运筹帷幄的商人:

「至少开 5 家诊所吧,都已经踩过点了」,她指着办公室里两张海淀和朝阳区行政图这么跟我说。

商业头脑

由于于莺的诊所还处在建筑水泥地阶段,我提出参观办公点,快到时,她给我一剂预防针:「这是临时办公地点,地方小,人也少。」

停好车后进电梯,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我领教了「两眼一抹黑」,于莺淡定说:「有一次电梯还突然掉下去了」,我死死地抓住她的手,做好随时下坠的保护站姿,感觉要下十八层地狱。

如果一切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尽管这 40 多平的民居硬件设施差强人意,但地理位置、租金成本都在于莺的预算之内。

房间里 6 个人低头干活,和普通办公族无异,他们承担行政、IT、工程、财务、护理和医生的职能角色。与我想象的不同,这里并不全是医护人员,于莺解释,医生护士不需要过早进场,搭建好骨架筑好巢再引凤。

我好奇现在的她与四年前最大的不同,她思忖说是做事更执着,但在我看来,这个答案还要加上「做事更商业化」。

她坦言:「做了老板才体会到,招人就是要马上能干活最好」,她早练就了火眼金睛:在办公室里还前俯后仰地开玩笑,一转身谁去谁留她心中早有定夺,此时的她就像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所以员工也会半开玩笑:「在老板面前采访我们,让我们怎么说?」

下午 4 点我们坐在咖啡厅聊天,她打开手机上的 PPT,「从接手到开办诊所」,里面一张思维导图是她理的开办诊所步骤,条理清晰,详细地描述了 20 多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我都跟过,所以这次开诊所之前,我早有一套流程供员工学习,只需将步骤拆解,找到能干活的员工各司其职就好,我只负责监工就好。」

离开医疗体系的时间不短,但从临床到商业的思维转变很快,这也不难解释,她在「医疗是服务还是照护?」的对战中旗帜鲜明地表态。

「这有什么可争的?说起『服务』,大家就觉得低贱卑微、不被人重视,而且『医生』这样的高知群体不能与这个挂钩。但『照护』说到底不也是服务?固守陈旧的服务理念高高在上,行业就很难有规范化、标准化的意识。」

在这条微博下,支持、咒骂,取关之声此起彼伏,但这就是于莺,一如当初开淘宝店时,有人不解:「你一个八年制的协和高材生,怎么能去开淘宝卖东西呢?」

「学医怎么了?学医不要养活自己?不偷不抢,凭为什么不能开淘宝?这是强盗逻辑!」

打开于莺的微博,首页置顶了她淘宝店的活动,依旧是日常嬉笑怒骂:摩托证考过了,诊所通过了消防初审物业工程审图,办好了开工许可证,东奔西走与同道交流开诊所的心得,不亦乐乎。

后记

对我而言,于莺的「折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促成。

在正式成为「主治医生」之前,尽管她已有多年的实践锻炼,但这才算是医生职业道路起点;文章课题前进一步,主治医成了副主任医就可以开始收获曾经的辛苦和汗水;科研资源匮乏,耐得住的主治医熬成了「万年主治医」,耐不住的就容易折腾到体制外。

在走出体制已不是新闻的时代,镁光灯都聚焦成功人物,鲜有人关注出走又回体制的例子。于莺提到曾熟知的跳出体制又折回的医生,也有出去后默默成功的典范,但成功与否没有标准,而只有一句话:

「回去了又怎样?日子照样过呗。」

四问于莺办诊所 

问:当初为何打算出来做诊所?

于莺:因为理念不一样,虽然美中宜和综合门诊部是我亲手筹建的,但美中宜和希望打造的是「大而全」的中高端医疗,而我心中想做的是基层医疗,类似连锁的社区医院。

问:在开办诊所的时候需要和什么部门打交道?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于莺:开办诊所至少需要经过 20 多个环节,最难的是团队组建、人员和场地成本。

问:在职医务人员如何一边上班一边开诊所?

于莺:政策上多点执业越来越放开,但实际操作上还有诸多细节亟待完善。「开诊所」的概念可以有多层:资金支持、多点执业坐诊、参与日常运营管理,前两种有实现兼顾的可能,但参与日常运营还是会牵扯很多精力,这个因人而异。

问:中国有大量的「作坊式诊所」的存在,如何实现转型呢?

于莺:如果要打破过去的模式,就要伤筋动骨,隔断此前不规范的盈利模式和诊疗模式;然后引入信息数据系统,例如丁香园的云管家系统等,如果有可能,再拉上有志的医生注资入股,分担开诊所的风险。以上这些仅仅是开了个头。


2018 年 5 月 12 日 ~ 13 日,由丁香园主办的首届「 2018 中国诊所发展大会 (CCDC) 」(点击查看) 将于杭州召开。

包括于莺在内的十余位国内诊所行业头部创业者、行业咨询专家等大咖将一一分享诊所创业的所有问题。

会议地点: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 2 号,杭州洲际酒店 上海厅

会议咨询:丁香妹 130 6775 6030(微信同号);裴先生 183 2902 0270;谢先生 137 5881 1205

编辑: zhengmj15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