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投资的挑战和趋势

   2018-05-16
字体大小:

我们政策以后的大方向是降低药价和检查费,强基层,支付方控费更严格。

WechatIMG19.jpeg

      村夫日记创始人 —— 赵衡

医疗服务方面,医药分开,降低药价,限制大医院扩张,加强基础医疗。支持上下级医院联合与互动的措施比如医联体、远程医疗、影像政策、家庭医生。民营医院准入放松,进入区域资源规划,但落到实处现阶段还是难点。

医疗支付方面,DRG 支付模式:北京和三明试点,针对住院控制费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商业保险经办医保,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成本。推广大病医保,提升保障覆盖面。试点新的保障如护理险和税优产品,商保经办。

从 2015 年到现在,政策一直在加强基层医疗建设,但是我们的分级问诊效果并不明显,基础医疗占诊疗人次的大部分,但占比逐年减少 ;住院量上三级医院增速最明显,2010-2016 年均增速 16%,基层只有 0.9%。三级医院就诊量占比不断提升,增速明显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和基层。大医院虹吸效应仍然明显,基础医疗实力过弱,仍不能留住用户。

WechatIMG22.jpeg

分级问诊政策及影响:1、限制大医院不一定能为基础医疗导流病人。(大医院限号,但是很多病人还是加号去医院看病,对基层医疗不信任)。2、缺乏强制性基层转诊制度导致无法避免大医院虹吸病人(大医院和基层的合作仍不紧密,用大医院的号源来吸引用户,基层的用户活跃度很低,限制三甲医院扩张,上对下的帮扶性质明显,缺乏财务上的真实动力)。

美国的三个医疗分为三类:美国基础医疗(家庭医生诊所、专科诊所、应急医疗中心和社区医院),急性期治疗(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急性期后服务(康复医院、急性期后长期照护医院、专业护理机构和入家护理)。美国支付方按价值医疗(疗效)付费,考核再入院率,迫使医院进入急性期后服务或与急性期后服务机构紧密合作。但是中国支付服务质量和疗效无关。大医院是服务量核心,统包,看规模。

在中国按收入模式和支付方类型划分市场,可以分为 7 类:高端(1、强连锁综合类,2、弱连锁/单体综合类,3、专科类),中端(4、综合类,5、专科),类公立型(6、医保定点,7、低端自费型)。

中高端从两点比较 1:前期投入区别越来越小,高端在商业保险支付以及外籍客户市场有优势,但中端在儿科上有明显优势。2、本土市场为未来发展主力,中端机构的可承受度更高。

WechatIMG21.jpeg

医保定点私立医疗机构仍是卖药模式实现盈利,难以体现服务价值,受定价和支付局限明盈利显。

体制外有潜力发展的三大领域:

1、中端价值型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

2、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卫生中心。

3、新型县乡体制外基础医疗机构。

体制外基础医疗未来发展趋势:体制内剥离业务带来机会,价格可能先涨后跌(跑量影响)。比如儿科、小病全科、康复科和低风险、稳定型慢性病是比较有发展的诊所方向,提供优质的服务,雇佣优质医生,切断医生和药品关系,以服务为主实现盈利。

基础医疗投资依然存在各种风险:比如前期亏损可能较大,更适合战略投资、整体布局+产业协同。如不能建立合作渠道或成本控制不好,很难达到收支平衡。另外还有政策风险(回报时间较长,不适合快进快出)、医疗风险(服务流程尽量标准化以规避误诊错诊可能性)、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支付方不明确可能导致无法获得客流量、成本控制不佳可能导致无法收支平衡)等等。基础医疗投资回报时间较长,不适合快进快出。

编辑: dxy_og54saj5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