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2016:郭晓蕙教授谈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治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6)于 11 月 16 日~19 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丁香园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就糖尿病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和大家分享宝贵经验与心得。
皮下胰岛素注射的局限性
郭晓蕙教授指出,皮下胰岛素注射能够直接把药物从体外注射到体内,可带来较好疗效。但很多人对针存在恐惧感,谈「针」色变。另外,针注射带来的疼痛,以及注射后不能到达理想的注射部位,影响药物的吸收,这些都是皮下胰岛素的局限性。
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新进展
首先,胰岛素注射针的孔径越来越小,从而能够减少疼痛和对组织的损伤。
其次,针头由长针变为短针。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胰岛素针,但随着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发现针头其实没有必要很长。因为人体皮下脂肪厚度有一定的限度,皮肤的厚度通常情况下不到 3 mm,针太长容易发生肌肉注射,因此,针头超过 3 mm 基本能使药物达到脂肪层。目前超声能帮助区分表皮层、皮下脂肪层和肌肉层,核磁甚至还能判断药物到达部位,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皮肤的结构。
另外,针的内壁更薄,使得注射时阻力减小;更加精细的工艺使得针头更加锋利,这样大大减少患者注射的疼痛感。但同时针越细,多次注射时针尖会越容易变卷。还有正在进行的研究,可以用更细的针注射,在增加注射次数的同时也不会使针尖变卷。
注射装置的进展
1. 无针注射技术主要针对那些对针有恐惧的患者。该技术原理是利用空气压缩泵,通过皮肤缝隙把胰岛素打到皮下,葡萄糖钳技术已经证实,注射后皮下和血液胰岛素升高且血糖降低。另外,无针注射是喷雾状,使胰岛素分散开,吸收更完全,有时候可以节省胰岛素剂量。
2. 郭教授还提到新的注射技术研发:
(1)影像定量技术能精确判断注射液滴大小和部位。
(2)微针阵列可贴皮扎在皮下,针表面附着葡萄糖氧化酶,能直接感受组织液葡萄糖的变化,一旦组织液葡萄糖和针上的酶发生反应后产生一些电荷,可以驱动针释放胰岛素,这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3)闭环注射系统。目前已有血糖监测设备,若想将其和胰岛素泵结合真正做到人工智能胰岛素注射,前提需有非常好的血糖胰岛素的数据汇总,但个体胰岛素敏感性不同,输注速率也不同。有人认为皮下注射胰岛素不经过门脉循环,因而一部分胰岛素会浪费,提出直接在腹腔内放一个导管,输注胰岛素都进入腹腔内经过门脉循环增加吸收,但是这种设想实现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
很多患者的需求是注射胰岛素的时候没有疼痛感,注射更简便和更智能,目前人们还在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更便宜的一次性使用的自动胰岛素注射泵也在研究中。
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 让患者认识胰岛素在血糖稳态中的重要性,以及胰岛素缺乏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告知其可能是胰岛素缺乏导致的糖尿病,以后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样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会提高。
2. 首次诊断以及首次处方胰岛素,这两个时间点很重要,对患者的指导和教育非常重要,使患者意识到正确使用胰岛素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使用胰岛素。
3. 治疗结局好的患者,通常是随访比较好的患者,他们除了找医生开药外还会和医生进行沟通。作为医生,在开完处方后,需要跟患者解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加强沟通。
4. 患者依从性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注射过程中发生低血糖,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情况,低血糖带来的不适可能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怀疑和恐惧,导致患者停止注射胰岛素。因此,我们需要在患者血糖控制较好的时候教会患者如何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及时调整剂量,让患者感受到使用胰岛素的好处,也能使其坚持用下去。
本文整理自郭晓蕙教授的分享
摄像|黄华
丁香园发自福建厦门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查看丁香园会议专题报道: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
关注内分泌时间,回复绑定获 5 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