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胰岛素分泌小组第十三次会议

CGIS会议:专访韩晓教授

   2015-06-04
字体大小:

韩晓教授:1 型和 2 型糖尿病中,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差异

ccvideo


问题 1:β细胞凋亡是 1 型和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1 型和 2 型糖尿病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有哪些不同呢?

回答 1:

•   1 型糖尿病是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 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杀伤性 T 淋巴细胞浸润胰岛后杀伤胰岛;原因之二,针对β细胞上不同的抗原,抗体依赖性的 T 淋巴细胞具有杀伤效应,对其产生破坏。再者,浸润到胰岛内部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 IL-1 胞、TNF-胞等,也是杀伤β细胞的原因。

•    炎症因素影响 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较为肥胖,因此产生的糖毒性和脂毒性被认为是早期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甚至部分凋亡或衰竭的原因。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已证实,发生 2 型糖尿病时,肠系膜以及内脏周围的脂肪中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分泌 TNF-性和 IL-6 这一类因子,引起血液和胰岛局部的炎症因子浓度升高,进而导致β细胞的功能障碍以及凋亡。

免疫因素、炎症因素在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中都是杀伤β细胞的重要因素。不同之处在于,1 型糖尿病被界定为自身免疫疾病,而 2 型糖尿病是代谢障碍所导致的。


问题 2: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植病人的增多和移植后存活时间的延长,移植后的并发症更容易显现,移植后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使移植后糖尿病的风险增高,其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回答 2:

移植后糖尿病值得关注,但现在尚不完全清楚其确切机制。总体而言,认为是免疫抑制剂和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

移植后糖尿病分为两个不同时期,移植手术完成 6 个月以内和 6 个月以后。

•    术后早期发病

6 个月以内发生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移植手术应激造成的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分泌障碍。同时,这类术后糖尿病患者有两大特点,一是患者往往较胖;二是为了防止免疫排斥反应,术后应用大量的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是引起肥胖、胰岛素耐受等事件的因子。

•    术后晚期发病

相较于早期发病,手术 6 个月以后发生的移植后糖尿病症状较为轻一些。它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抑制剂,比如环孢菌素 A、他克莫司等药物的应用。

初步研究发现,免疫抑制剂一方面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胰岛素分泌,并且无论是时象还是分泌量都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引起外周的组织特别是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双重因素作用下,容易引发移植后糖尿病。

编辑: helen    来源:丁香园

第十二届CGIS会议 全体参会学者合影

第十二届CGIS会议 专家作精彩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