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润霖院士:中国经皮心血管介入治疗发展
3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回顾了我国经皮介入心血管治疗的发展。
我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1985年郑笑莲教授在西京医院实施的,病例报告在1986年发表。1988年,我国首次报告了用激光进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当时仅有几个中心进行,并在2005年停止实施。冠状动脉溶栓加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研究始于1989年,直接PTCA治疗AMI和AMI并发的心源性休克始于1990年。1989年开始经皮血管腔内斑块旋切术,1994年开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
1992年,首个裸金属支架(BMS)被置入,2001年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在北京和广州同时开展。之后,我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登记了332992例冠脉介入治疗病例,涉及全国1053个导管室,其中3.0%的患者为左主干病变。
作为中国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4-1010年间行PCI例数达34223例,左主干PCI比例为4.9%,左主干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比例为37.5%。有趣的是,尽管,PCI数量逐年增长,不过左主干PCI比例则稳定在3%~5%左右,表明7年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医生就已经执行了现有的PCI定义和标准。数据表明,阜外医院左主干PCI99.1%都为择期PCI,多数患者的Syntax评分<33,手术成功率为98.6%。
此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也有很大发展。自1985年广州实施了首例经皮气囊二尖瓣成形术后,治疗病例数逐年增长。到2008年,全国10个主要中心实施了12644例经皮二尖瓣成形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有4个中心在研究,但是由于器械正等待SFDA的审批,这种治疗尚不能进行推广。其他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治疗也都有了10多年的发展。
到2010年6月,578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据统计,5年间在21所医院有931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得到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6.4%,其中,0.09%置入了永久性起搏器,死亡率为0.05%。
2007年,阜外医院在实施了亚洲首例杂交手术。目前,一站式杂交术可用于治疗多支血管冠脉病变、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主动脉疾病。
2012年2月29日,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了首例顽固性高血压经导管去肾神经术,目前该器械也在等待SFDA审批。
高院士指出,临床研究推动了治疗器械的发展。不过,目前达到的病例数目仍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我国的创新性研究仍较缺乏,不同地区在培训和PCI应用技术方面存在不平衡,技术培训仍非常重要。同时,卫生部的PCI规范和监督管理措施需要推广和应用,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也需要不断加强。总体上,心血管医生应对与PCI的应用推广以及PCI质量的不断改善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