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COA2015 阮狄克教授: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椎病

作者:叮咚小雨    2015-11-20
字体大小:

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 COA 国际学术大会(COA2015)上,海军总医院的阮狄克教授报告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椎病(ASD):自身退变还是融合所致?》。研究指出,融合导致的生物力学效应改变和椎间盘自身的退变因素都有可能在 ASD 的发生上存在影响,是综合因素而非独立因素导致 ASD 的发生。

上个世纪 30 年代 Bailey 和 Badgley 发明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50 年代 Cloward 和 Smith Robinson 进一步完善了该术式并全面推广。目前长期的随访研究表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总的有效、满意率超过 95%,已经成为前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术式。ACDF 的远期并发症之一邻近节段退变(ASD)是近年来争论焦点之一。

阮狄克教授的此项研究旨在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其研究通过文献荟萃分析解读了 ASD 两个层次的定义,一为影像学方面,包括 X 线、CT 及核磁共振上发现的椎间高度减少、骨赘形成、椎间不稳、终板硬化及小关节增生等多方面的退变迹象;二为这些退变基础上出现了相应临床症状。

主要的争议在于 ASD 是相邻节段椎间盘由于自身退变的因素在融合后的迟发表现,亦或是 ASD 是融合引起的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所诱发的。

支持 ASD 是融合引发生物力学环境改变的证据主要来自离体生物力学和在体的运动学研究两个方面。尸体实验研究表明融合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及椎间盘内压力均出现显著的增加。而在体的运动学研究表明融合术后观察到了活动范围再分配的现象,即融合节段所丢失的 ROM 在相邻节段获得补偿,相邻节段在融合术后确实出现了运动范围的增加。

而支持 ASD 是相邻节段椎间盘自身退变因素所导致的证据主要来自临床观察研究。临床研究显示融合术后容易出现退变的因素包括已经存在的退变的椎间盘出现进一步退变的概率高于正常椎间盘,容易出现退变椎间盘的位置仍集中在颈 4-5 和颈 5-6 这两个最容易出现退变的椎间盘上。

同时临床研究观察到融合节段的多少并没有成为影响 ASD 出现的因素,而在生物力学研究中则表明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加,相邻节段的应力和活动范围是递增的。

那么如何找到真正的原因?接受手术的患者与正常人群的 RCT 对照研究可获得答案吗?有研究表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出现 ASD 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即使是如此的 RCT 研究也存在缺陷,退变因素是自身因素,而不是普遍因素。即使 RCT 对照研究也并不一定能提供给真正的答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手术相关因素,包括定位过程中对临近间盘的误穿刺,过度的椎间高度的撑开以及不适当的长度钢板的放置均对 ASD 的发生存在影响。

最后阮狄克教授认为,融合导致的生物力学效应改变和椎间盘自身的退变因素都有可能在 ASD 的发生上存在影响,是综合因素而非独立因素导致 ASD 的发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至 COA2015  专题查看。

编辑: orthopzxq    来源:丁香园

qrcode_for_gh_a8aafa5a3174_430_副本.jpg
               关注骨科时间  绑定送丁当

  • 张英泽

    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 王坤正

    王坤正,西安交大附属二院骨一科主任。

  • 王岩

    王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院长

  • 田伟

    田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 陈仲强

    陈仲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 翁习生

    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 袁文

    袁文,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