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芬来博士:未来贝达要“两条腿走路”
丁香园:目前凯美纳已上市3年,超过4万患者使用,我们知道您参与了整个临床研究过程,对中国原研药有很大贡献,您认为凯美纳的出现对中国新药研发中的地位如何?
谭芬来博士:2007年回国之后,我从第一个病人开始就接手,并主导临床研究。我很荣幸有机会参与这个工作,我更荣幸这个研究最后成功了,不但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国际上肿瘤领域的专家的认可,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小故事,当初杂志副主编直接跟我们联系,希望我们将文章投给他的杂志,可见国际肿瘤界对我们在ASCO会议作的报告还是比较认可的。整个审稿过程很快,四月份投的稿,八月份就正式发表了。所以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凯美纳在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领域都有一席之地。
贝达药业在靶向抗癌药的领域,或者个体化治疗领域,应该是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之一,可以从最早的idea开始,做药物设计、专利申请、早期筛选,再到临床前开发、临床研究,到最后产品上市。药物上市之后,又得到了业界包括肿瘤患者和广大医生的认可,这样的公司在我国目前确实不多。
当然,这个领域也有走的比我们更前的,比如跨国药企。但尽管是这样,他们很多药物目前还没有上市,或带给患者很大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讲,贝达药业在药物研发方面应该比较幸运,走的也比较靠前。另一方面,我不能夸大凯美纳的作用或意义。但凯美纳作为全球第三个TKI药物,跟前面两个相比,确实有一些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选择性强,我们曾经请美国一家公司对凯美纳做了一个激酶抑制谱的研究,其中有88个不同激酶,凯美纳只对其中一种以及它的突变型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这是凯美纳最大的特点。
另一个是凯美纳与易瑞沙、特罗凯相比,体内代谢比较快,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最后,最重要还是归结到药物在临床上能给患者带来哪些优势。我们现在看到,凯美纳的安全性毫无疑问,这我们的试验研究有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支持。同时,凯美纳疗效丝毫不比前两种药物逊色,这也是有相关数据支持的。
所以,凯美纳在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领域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更高安全性,更不用说这个药物是由我们自主研发,价格比易瑞沙、特罗凯便宜。所以希望在座的中国专家或患者多了解凯美纳。
丁香园:在今天这个凯美纳上市3周年的庆典时刻,相信您也会居安思危,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凯美纳未来的产品规划吗?
谭芬来博士: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个是从凯美纳产品本身居安思危,凯美纳跟特罗凯一样,是属于第一代TKI药物,适用人群就是EGFR突变患者。我个人认为,凯美纳本身与易瑞沙、特罗凯不同的地方,是对其他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我相信科学的东西要用科学来解释,我们确实需要针对这一块进行深入研究。
其实,我们做过一些初步探讨,比如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食道癌研究。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食道癌患者到底有没有EGFR基因突变,非常不幸,我们做了有一百多例病人,没找到突变的患者,但确实也见到疗效不错的食道癌病人。未来我们会沿着这个思路走,比如在肺癌、食道癌中EGFR有突变、有高表达的患者再做探讨。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从公司发展角度看。目前,我们只有凯美纳一个药在市场上,未来我们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我们公司自己做研发,扩大产品线,二是利用贝达的优势,跟其他企业合作,达到双赢。
我们会选择性引进一些合作项目,比如今天这个X-396项目,就是我们要找的晚期临床开发阶段的产品,未来这个药物能上市的话,这就成为一种合作模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去年跟安进公司已经启动了一个EGFR单抗类项目。那是一个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在欧美已经上市六、七年,在中国他们希望跟我们合作,让这个药尽快走向市场。这是我说的“第一条腿”,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后期临床研发阶段的产品。
“第二条腿”就是我们公司本身的自主研发。今天在会上,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有一个新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这个项目现在已经进入药检中心的审评,不远的将来应该能够得到审评结果,或是批文。有了临床批文,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能尽快进入临床研究、临床市场,丰富自己的生产线。
所以总的来说,我从两个方面考虑了居安思危。一个是产品本身,针对凯美纳,我们要开发更多适应症;另一个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晚期临床研发阶段的产品,同时也要加快自己研发的进度,加大力度往前推进。
丁香园:我们获悉,贝达药业将与Xcovery公司有新的合作,开发一个ALK驱动基因抑制剂,而这也是该领域最热的热点之一。您作为公司的首席医学官,能否跟我们谈谈未来贝达药业的战略计划是怎样的?
谭芬来博士:目前我们公司定位很清楚,凯美纳是我们比较专注的、要深耕细作的领域,大家也知道,凯美纳目前是针对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所以肺癌小分子靶向治疗是我们发展的重点方向。
大家都知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驱动基因第一是EGFR,第二是ALK。从这个角度讲,我一直在寻找好的ALK抑制剂来丰富我们的产品线。今年在ASCO会议上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跟Xcovery公司副总裁,也是X-396这个ALK抑制剂的发明人见面了,我们很聊得来,最后花了两个月时间,我们就敲定合作。
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肺癌领域最主要的一个耐药突变,就是EGFR 20外显子T 790M这个突变。从去年到进你那,一个非常热的话题就是EGFR-TKI第二代。目前我个人认为,不管是针对性还是疗效,第二代跟第一代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我们针对EGFR 20外显子T 790M突变抑制剂,在临床前跟非常有名的CO-1686做过比较,不管是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动物水平,效果都不比它差,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在明年尽快申报投入临床研究,有机会的话再推向市场,造福广大患者们。
另外一个就是C-MET抑制剂。希望X-916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能拿到临床批件,尽快进入临床研究。针对凯美纳耐药的患者,希望凯美纳跟X-396未来能够战略性联合。
此外,肺癌的免疫治疗也非常热。人一生会面对很多致癌因素,例如雾霾,而我们体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免疫机制,免疫机制完善的时候确实是没什么事,但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肿瘤就发生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体的免疫主要有两方的平衡,一个是Push,另一个是Pullback。目前一般认为,Pullback就是机体本身抑制免疫细胞,或者说,免疫细胞的产生准备往肿瘤细胞的方向发展。抑制这个机制,比主动产生免疫力去杀死免疫细胞更重要。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PD-L1一个非常关键的肿瘤抑制靶点。但PD-1、PD-L1都是大分子,我们主要是在做小分子的靶向抗癌药物,希望未来在免疫方向,我们也能逐渐开发一些小分子靶向药物。
- 呼吸分会场—王征教授
王 征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卫生部北京医院病理科2005年至今长期从事分子病理检测方法研究在细胞学标本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 多学科分会场—柳晨教授
柳 晨 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介入组。主要研究方向: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的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委会青年副主任...
- 肿瘤内科分会场—刘晓晴教授
刘晓晴 教授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肺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肿瘤内科分会场—王洁教授
王 洁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CSCO执行委员,中国临床肿瘤...
- 胸外分会场—柴莹教授
柴 莹 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胸外科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肺癌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胸心外科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全国胸部创伤外科...
- 吴一龙教授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所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主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