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美纳上市三周年学术大会

吴一龙教授:近20年影响肺癌诊疗有三个阶段

   2014-11-06
字体大小:
ccvideo


丁香园:20年来,就您的临床经历与个人感受而言,我国在肺癌上的临床诊疗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进步?目前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或改善?

吴一龙教授:中国的诊疗发展,特别是肺癌诊疗发展,在近20年里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引导我们产生质的飞跃。

第一阶段发生在1995~2000年,这段时间中最重要的是把循证医学的概念带到中国。循证医学是西医所说的,需要证据支持。在那时候,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医生是依靠经验下诊断、做治疗的。但在那5年的时间里,我们知道了所有临床诊疗都要基于证据,而这个证据是要通过非常严格的科学研究才能获得,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和突破。

第二阶段是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来临。在2000~2005年之间,世界范围内刚发现表皮生长因子的突变,而这个突变恰好在中国人与东亚人中突变率特别高。当时的中国医生迅速抓住这个机会,从基础转化到临床,一下子全面推开和引进。在抓住这个时机以后,马上应用到临床上。

特别是肺癌研究,一下子从过去落后的局面变到与全世界同步。事实上,这个阶段在中国也非常特别,2003年中国启动了第一个肺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二线的无法治疗的肺癌病人在使用靶向药物后的效果。

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今,我们对肺癌发生的本质有了一定理解,摸透了中国人肺癌突变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百花齐放,发展出了很多新的针对这种新靶点的药物。

这三个阶段对我来说是印象深刻的。我认为目前制约肺癌诊疗发展最大的屏障不在医生,也不在于企业,而在体制上。比如,现在新药研发从临床研究开始就需要很多批示,这么批示下去,国外很多新药都已经在别的领域开始研究了,我们这边原领域的研究还没开始,这是最大的问题。希望以后能有新的改变,更好地照顾老百姓。


编辑: yecc    来源:丁香园

  • 呼吸分会场—王征教授

    王 征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卫生部北京医院病理科2005年至今长期从事分子病理检测方法研究在细胞学标本进行分子病理检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 多学科分会场—柳晨教授

    柳 晨 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介入组。主要研究方向: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的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委会青年副主任...

  • 肿瘤内科分会场—刘晓晴教授

    刘晓晴 教授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肺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肿瘤内科分会场—王洁教授

    王 洁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CSCO执行委员,中国临床肿瘤...

  • 胸外分会场—柴莹教授

    柴 莹 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胸外科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肺癌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胸心外科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全国胸部创伤外科...

  • 吴一龙教授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所长;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主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