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会引领「开放、创新、合作」海纳百川 ——访 CSC&OCC 2015 大会执行主席葛均波院士
OCC 九年传承,致力推动心血管病学发展
记者: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至今已经是第九届了,你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的发展历程?
葛均波院士:在过去的九年,各地心血管会议对我们行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会议的内容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复现象。在九年前,上海有 13 个国际会议和 3 个局部心脏病论坛,总共 16 个会议。我在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后,就召集大家将这些会议综合成为一个共同的学术平台即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原来各个会议的主席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专长负责高血压、冠心病介入、影像等论坛,这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助于会议形成一定规模,提高整体水平。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自成立以来,经过这些年的传承,会议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成为比较知名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也是信息发布的平台。
东方心脏病学大会英文简称 OCC,我们据此将其演绎为开放(Open)、创新(Creative)与合作(Cooperation),这是我们的宗旨,未来我们还是会按照这个宗旨走下去,希望这个平台为我们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CSC 联手 OCC,打造年度学术盛会
记者:作为 CSC&OCC 2015 的执行主席,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本次会议?
葛均波院士:我们这些年来都有参加国外的心血管领域会议,国外学术平台发展比较好,但最近几年也存在参与度下降的问题,而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年会的参与度仍比较好。早期参加 ESC 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的时候,参与度非常高,这些会议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但我们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CSC)年会原来的参与度并不理想,参会者感觉会议上并没有太多新的内容,吸引力不够,可能很多参会者只选择听少量会场的演讲,全程参与的比例较低。
随着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加强,对国际的综合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我们过去这些年以及将来都要努力团结大家,打造一个全国心血管专家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与国外心血管协会年会媲美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我们心目中我们国家最好的心脏病学术交流平台。当然,并不是参加了这个学术交流平台,就不参加其他会议了,其他有关一些指南的推进、指南的修订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会议,也需要大家继续参与。
今年 CSC 学术年会为什么会在上海召开,因为上海东方会是每年 5 月份最后一个周末,而我们 CSC 学术年会是在 9 月份。我与上海的心血管专家们商议,有的城市在同一个疾病领域召开几个大会,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那么我们今年应该联合起来,发挥东方会组织的优势,同时也团结全国的心血管专家,办成一个年度的学术盛会。实际上 CSC 学术年会有继续教育和指南的发布,大家应该都来参与。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心血管领域最高的学术交流平台,但同时又兼顾普及和继续教育。
民族的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记者:您非常关注科技创新,本次会议上也专门设置了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您能否介绍一下?
葛均波院士:有些国家,其民族的人口数量仅占世界人口数量的不到 0.3%,但是诺贝尔奖金却占了超过 27% 的比例。民族的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国人这些年为什么没有创新呢,一个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一个是缺乏创新的意识。而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好的创新时机。
近些年来,国际心血管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世界心血管领域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中国心血管创新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C),是为了拓展中国心血管医生的创新和创业思路,促进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的转化;是为了打造一个创新的平台,鼓励年轻医生参与到这个创新平台里,有了创新才有创业,没有创业就没有创新。我们要搭建起链接创新、创业与投资的桥梁。同时,这个平台还将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带来国际和国内心血管创新的经验分享,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和新器械项目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和渠道。
两年前,我们申报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批准立项,今年被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介入器械研发中心。我们利用这个研发平台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我们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创新的条件,原来临床所用支架都是从国外购买,但现在我们通过引进、吸收开展了一些自主研发的工作。
尽职尽责,引领我国心血管发展方向,重视基础科学发展
记者:您能否谈谈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展的过程中,您的一些亲身感受?
葛均波院士:学会的主任委员,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可能还是有限的,还是要利用好学会这个平台,首先要做好面对人群的工作,然后是推广指南。因为主任委员不单单要是一个好医生,因为好医生救治的是一个个的个体患者,主任委员还要学会通过政策或学会的一些决策来对我们国家心血管将来发展的方向产生好的影响。
今年开始,我提议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虽然不一定会立刻见效,会带来对基础科学的投资,但相信一定会对将来的科技发展有所推动,一定的投入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所以将来在学术上会重视基础方面的研究。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努力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年会打造成集科研、临床以及普及教育于一身的国内最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学会本身有帮助政府的责任,现在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应该是我们学会带领整个行业来尽这个责任。
「请进来」,同时也要能够「走出去」
记者:这次会议也是一个国际性论坛,邀请了很多国际知名心血管领域组织如 ACC 和 ESC 来参加,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葛均波院士:我们年轻的科学家一定要走出去,得到国际的认可。今年我们邀请了国际知名心血管领域学术组织如 ACC 和 ESC 等。同时还举办了华语论坛,在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的协助下,邀请了我国两岸四地、美国及欧洲的一些讲汉语的专家。国际论坛邀请了 ESC、日本循环学会(JCS)、美国心脏协会(AHA)、韩国心脏病学学会(KSC)联合举办,将由国际著名的专家介绍国际上的一些最新进展。我们希望中国下一代的科学家,在请进来的同时,能够走出去,形成更大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