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5: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认知损伤模式差别
为探索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认知损伤模式的异同,分别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SCH)62 例,年龄 32.1 岁,性别男 34 / 女 28,受教育年限 14.5 年;按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双相障碍患者(BD)患者和正常人(NC)各 62 例,年龄分别为 31.7 和 32.5 岁,教育年限(年)为 14.2 和 14.2;性别均为男 26 / 女 36。
均使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文版第四版(WAIS-IV)分别评估言语理解(VCI)、知觉推理(PRI)、工作记忆(WMI)、加工速度(PSI)及总智商。
结果发现:
以总智商为因变量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LSD 事后比较后发现,SCH 与 BD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 NC 组;以 VCI、WMI、PRI、PSI 四个指数作为重复测量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组与指数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 VCI、WMI 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PRI、PSI 上,SCH 与 BD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 NC 组。
而在各分量表上,除类同、背数、常识分量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分量表均有统计学意义。判别为 BD 的正确率为 71%,判别为 SCH 的正确率为 67.7%,总正确率为 69.4%。
可见: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认知损伤模式总体上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异,可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