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6:赵旭东教授谈家庭治疗与精神障碍
8 月 31 日,在 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精神医学专题中,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院长赵旭东教授,就家庭治疗对精神障碍长程治疗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
图 1 赵旭东教授正在授课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征就是对社会心理功能的影响,包括自我照料、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关系的质量、工作能力、上学和为人父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目前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流,能有效减轻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然而对于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及社会功能恢复,药物的疗效甚微。
社会心理干预
社会心理干预通常是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社会功能方面。此外,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难点。家庭对于治疗的参与,并列与药物治疗、社会支持是重度精神障碍的治疗依从性的保护因素。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家庭治疗其理论基础从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发展到目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叙事理论)。精神科医生需要掌握哲学中的系统的思想,也就是不单单把精神分裂症视为静止的孤立的,神经递质、脑区、神经网络的问题,而是将其看成是整体的动态发展的问题。经典的理论例如「精神分裂症母亲」,「家庭系统理论」。
Bowen 在 1952-1959 年在医院的空场木屋中安置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家庭成员,以家庭为单位研究了「寄生式」母子交互作用和互动关系。L.Wynne 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反复出现破碎的和缺乏理性的交流风格或沟通方式。G.Bateson 将家庭类比为一个控制系统,将精神分裂症当作一种关系的现象,而非仅仅是精神内部的病态。Palo Alto 小组发现童年期的双重束缚是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强调的就是系统式(systemic)。系统是自我组织、自我生产、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着的生存单元。家庭治疗从某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出发,而非由内因来解释其行为。其理论假设是由于家庭成员在某一情境为行为赋予了意义,而这个意义变得比行为本身更重要。
也就是说了解行为所发生的人际情景至关重要。系统家庭治疗适用于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心身疾病、情感障碍、婚姻问题,以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流程可以用以下这张图来概括。传统的诊疗流程往往在发现问题后急于寻找直线的因果关系,在找出某一个原因后往往不计其余,进而由归因到归责,医生的诊断到此为止,处方即是中止交流的标志。
系统式诊疗则是将治疗继续延伸下去,软化疾病的概念,通过再度情景化帮助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扩展至无症状的时空,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患者的母亲总是抱怨病人摔东西使得其不得安宁,那么患者是否是不分价值的高低随意打砸呢?还是在打砸的时候也有选择(往往是选择价值较低的物品),那么哪些因素会激化患者的行为?
图 2 家庭治疗的流程
赵旭东教授在 1994 年创建了中国首个家庭心理治疗室。完成了 200 余例治疗,以症状、社会功能、家庭动力学的变化为评定指标,治疗有效率高。证实了家庭治疗的循证优势。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的影响和重要性首屈一指,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中家文化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的解体,家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家庭治疗在中国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家庭治疗重视关系与资源,契合中国的家文化。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患病的是个体,痛苦的是家庭。只有通过增进患者的独立,加强家庭的韧性,强化系统的资源,才能更有效的实施精神障碍的长程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请点此进入CSP2016会议专题。
关注精神时间 回复绑定得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