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2016: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治愈率低,复发率、致残率高,给社会带来了承重的负担,如何规范地治疗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精神科治疗的热点问题。9 月 2 日,在 2016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的指南解读专题中,精神分裂症防治(第二版)指南编写团队的赵靖平教授、施慎逊教授和杨甫德教授为听众带来了精彩的指南解读。
赵靖平:精神分裂症第二版防治指南的修订要点
图 1 赵靖平教授讲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赵靖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新版指南重点改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增加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和一些已经上市药物的新剂型;
(2)增加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 Meta 分析结果;
(3)增加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
(4)增加参考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内容。
其次,赵教授强调了精神分裂症的全程、长期治疗原则,指出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非常重要,是决定疾病预后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的关键因素。他建议:
(1)维持治疗的时间在首发患者至少需要 2 年,一次复发的患者需要 3~5 年,多次复发的需要维持治疗 5 年以上;
(2)维持治疗使用急性期获得临床治愈的抗精神病药物,以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并且尽量选用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的药物,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
(3)维持治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剂量都应该依据个体化原则。
最后,赵教授指出,包括改良电抽搐疗法(mECT)在内的物理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和有严重自杀倾向,有拒食、木僵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比较理想的疗效。
施慎逊:第二版防治指南的药物治疗要点
图 2 施慎逊教授讲课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会长施慎逊教授首先讲解了什么是临床实践指南,对比了临床实践指南的两种形式:循证临床实践指南(EBG)和基于专家共识指南(CBG),指出医师根据指南进行治疗不容易出错。
其次,施教授提出了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治疗策略,强调应该全程治疗,以达到临床治愈。施教授随后对比了第一版指南和第二版指南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描述的差异以及三个病程期的治疗目标和治疗策略:
急性期应该以缓解症状,减少伤害为目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运用综合措施(家庭治疗、心理治疗等)治疗;
巩固期应该以巩固疗效,促进功能恢复为目标,做到保持剂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继续综合治疗;
维持期应该以保持缓解状态,预防复发为目标,做到维持剂量和对患者、家庭的教育。
然后,施教授重点强调停药几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复发,而多次复发会对大脑产生严重的损伤,而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和住院风险最有效地方法之一。
最后,施教授谈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原则,即尽早使用有效药物,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他建议对首发患者的用药应该个体化选药,从低剂量开始用药,同时应该注意药物带来的 EPS 风险和代谢问题。如果需要换药,应该做到交叉增减量和先加量再减量,切忌突然换药。
杨甫德:第二版防治指南的康复治疗要点
图 3 杨甫德教授讲课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首先强调了康复治疗应该贯穿整个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他认为,可以从精神康复概述、精神康复服务、精神康复措施和方法、治疗联盟和个案管理五个方面理解康复治疗。
杨教授认为,康复治疗应该以复原(rescovery),社区融合和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以人本方法为重要指导原则。康复治疗应该以康复对象为主导,精神康复治疗不应是「给」(to)康复对象,而是要「跟」(with)他们一起做。
杨教授建议康复措施应采取包括心理教育、技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在内的综合措施。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可以开展团体互助、治疗性自助团体和心理社会俱乐部等。他同时建议可以广泛开展个案管理和主动性社区治疗(ACT)。
最后,杨教授对康复治疗的未来提出展望,他希望未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可以由现阶段的「有效-显效-临床治愈」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有效-缓解-复原」的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小结
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康复治疗,三位教授都强调了全程治疗原则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可以说,这两个原则是本次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修订的重点,也是在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点和基本原则。同时,精神科医生也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帮助患者向社会融合,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请点此进入CSP2016会议专题。
关注精神时间 回复绑定得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