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第七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会议

CSC2016:生物可吸收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里程碑

作者:张琪    2016-09-09
字体大小:

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高润霖院士就《生物可吸收支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里程碑》做了介绍。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历了几个里程碑的过程,1997 年开展了第一例 PTCA,但仍有 30%~50% 的再狭窄率和急性再回缩率。1998 年开始了金属裸支架治疗的时期。2011~2013 年开始了药物覆膜支架,但可以引起晚发血栓。而可吸收支架则为第四个里程碑。

生物可吸收支架是一个新的治疗选择,可分 3 个阶段起作用,像药物覆膜支架一样,可吸收支架提供了良好的血运重建,同时通过重构自然血管进而改善长期预后,因没有金属残留而成为患者首选。置入可吸收支架后,在 0~4 个月时起支撑作用,防止再狭窄;4~12 个月逐渐吸收,防止重构。12 个月之后支架可完全吸收。

ABSORB Cohort A 的一项研究显示 2 年时血管近端、远端再现的血管舒缩现象以及接受治疗的病变对麦角新碱或乙酰胆碱的反应证实血管的反应性已恢复,并且对血管活性刺激物的生理反应可能重新出现。

ABSORB 系列研究表明可吸收支架一年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媲美最好的药物涂层支架,安全性、有效性两者无显著差异。全因及心源性死亡率、MI 及 ID-TLR 相对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可吸收支架较早期支架血栓发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与介入操作相关性更大,超过器械本身因素,如支架贴壁不良或扩张不充分,在<2.5 mm 血管中使用及患者选择等。因此应遵循规范化植入流程:

1. 充分预扩病变(1:1 非顺应性球囊,±切割球囊等);

2. 正确选择器械尺寸(直径、长度、重叠);

3. 使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常规高压后扩张;

4. 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腔内影像设备确保支架充分扩张、贴壁及病变覆盖。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介入术者应该更关注优化 BRS 介入操作手法的经验积累,谨慎选择患者,以提高患者的获益。

高院士强调,我们也应该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创新科技,可吸收支架是冠脉介入的第四个里程碑,BRS 绝不仅是一款新支架,更重要的是治疗理念的改变。

更多会议精彩内容,请点此进入 CSC2016 会议专题>>

刚刚结束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6)精彩纷呈,点此查看精彩回顾>>

编辑: zhangyueqi    来源:丁香园

  关注心血管时间  回复绑定获取 5 丁当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承办
单位
陕西省医学会
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作单位
美国心脏病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会
日本循环学会
俄罗斯心脏病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