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使用转换策略更优
研究流程图
药物涂层支架因其引人瞩目的抗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而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但药物涂层支架并不能完全避免支架内再狭窄,尤其在那些超适应症应用于复杂临床或影像学情况时。事实上,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临床问题。一些早期经验曾报道使用不同冠脉介入措施有良好效果,包括传统球囊血管成形术、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裸支架植入和再次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等。但大多数研究提示,尽管有满意的初期结果,发生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远期临床和影响结果都较裸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差。因此,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治疗就成为一项临床和技术难题,如何选择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使用不同药物的药物涂层支架(即转换策略)是较有吸引力的,且早期曾主张在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使用。药物抵抗概念是这种独特的治疗措施的基础。早期关于转换策略的研究结果,主要来源于一些观察性研究,部分来自随机临床试验,仍存在争议。
研究者希望通过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对药物支架内在狭窄的患者使用不同种类药物涂层支架(转换策略)的有效性。
RIBS-III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试图评估对药物涂层支架内在狭窄患者行冠脉内介入术的结果。推荐的策略是使用不同药物涂层的支架。主要影像学终点是9个月随访时药物涂层支架内的最小管径。主要临床终点评价为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目标病变再血管化的复合终点。
研究从12个西班牙中心连续入选363位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274名患者(75%)采用不同药物的药物涂层支架策略,另89名患者(25%)更换治疗模式(非转换)。两组基线特变相似,行转换策略组病变长于另一组。在随访期进行的晚期血管造影(77%符合条件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278天)采用转换策略组的最小管腔内径较大(1.86±0.7mm比1.40±0.8mm,p<0.003) ,复发性再狭窄率较低(22%比40%,p<0.008)。最后一次临床随访时(99%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771天),采用转换策略组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少(23%比35%,p=0.039)。使用倾向性评分分析调整后,转换策略组在再狭窄率(相对风险:0.41,95%可信区间CI为0.21至0.80,p=0.01),最小管腔内径(差异0.41mm,95%可信区间0.19至0.62,p=0.001),无事件生存(风险比0.56,95%可信区间0.33至0.96,p=0.038)具有显著性改善。
从RIBS-III研究中,研究者得出结论,对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采用植入不同药物的药物涂层支架(转换策略)较改变介入模式能提供更好的晚期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
男,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
亚太心脏联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