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成教授: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及STEMI绿色通道建立
丁香园专访向定成教授
丁香园:非常感谢向教授接受丁香园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的进展情况。
向定成教授:目前全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现状并不理想。在技术上,我们不落后甚至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要依靠明确、迅速的救治体系。在我国,从患者发病到120将其送至附近的医院,从急诊科到心内科最后到导管室的手术台上接受介入治疗,这个过程中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后,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得到治疗,患者的存活率越高,预后越好。那么如何缩短救治过程所需的时间,让患者得到最大获益?这就需要规范胸痛中心的建设,让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旦接触医疗体系,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介入治疗。
最早的胸痛中心成立于1981年,美国专家在经历20年的摸索后,于本世纪初开展了全美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规范每一所中心的胸痛救治过程。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比西方国家整整晚了三十年。在2010年中国第一个《急性胸痛专家共识》出台后,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胸痛中心,目前已经有很多医院在尝试或者已经成立了胸痛中心。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了避免走弯路,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相应的认证工作。
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导,成立了认证小组。日前工作人员已经将认证标准和体系稽查完毕,预计从今年11月1日起开始对认证专家进行培训,争取在今年年底启动中国第一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希望已经拥有胸痛中心的医院积极参与。通过规范和认证,我相信中国胸痛中心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为提高心梗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他们的预后做一份贡献。
丁香园:请向教授介绍一下,STEMI绿色通道在缩短救治过程的时间中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向定成教授:早在上世界80年代,胡大一教授就提出要建设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但是当时的绿色通道只局限于患者来到医院后,尽快地让患者得到治疗,即院内绿色通道,忽略了宝贵的院外抢救时间。
现在我们提倡的绿色通道采用了协同救治模式,涵括了患者接触医疗体系后的所有过程。在患者发生胸痛、拨打120之后,120应及时将患者运送至具备一定诊治水平的大医院。在转运的过程中,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不仅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明确诊断后,还要尽早给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并且告知家属病情及治疗方法。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及时联系医院导管室的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患者的到来。这种院外、院内协同救治的模式,将会大大缩短转运的时间,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
丁香园:目前在急性心梗抢救的绿色通道中,我们还存在哪些不足?
向定成教授:急性心梗绿色通道的建立是胸痛中心最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有两个绿色通道的急救模式。在北京模式中,120独立于医院之外,拥有自己的救护车队,以就近原则将胸痛患者转运到相应的医院。在这个模式中,120仅仅是一个转运工具,绿色通道从院内开始。而在广州模式中,120的职责是划区和监督。在患者拨打120后,120将电话转接到距离患者最近的一家医院,并监督该医院是否在3分钟之内派出救护车。在这个模式里,救护车归属于医院,医院可以支配救护车在院外的抢救。但是这两种模式从本质上讲都以就近医治为原则,如果附近的医院不具备抢救能力,还要将患者转院。急性心梗绿色通道的建立,需要充分调动政府的资源,合理规划整个医疗体系。
丁香园:再次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
男,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