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病大会2014

马新亮教授:通过早期干预代谢紊乱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2014-10-18
字体大小:

IMG_0818.jpg

在本次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中,马新亮教授就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进行了相关解读,其指出糖尿病患者心脏疾病发生风险增高,首先需要通过控制体重等早期干预代谢紊乱,尽可能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我国代谢紊乱患者逐年增加

今天主题是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首先讲一个在国内很多人都知道新西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咱们整个2010年的情况,时隔三年又有一篇文章也同样是中国的调查,这两个结果引起了整个国际媒体(主流媒体在美国)叫做中国的灾难。因为相隔三年,就增加了2200万代谢紊乱、糖尿病病例,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这是一件相当糟糕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多的外科医生每天在做,为什么再怎么辛苦也做不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糖尿病70%--80%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可以计算如果每三年增加2200万,那么每年以700万的速度,按70%来看是将近500万是心脑血管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半,大约200到250万需要我们做支架,做心内介入治疗,我们想一想阜外医院,这些医院每年有过万例,如果每年新增200万人需要做介入的话那么永远也做不完。

早期预防是关键

面对这样大的一个问题,临床研究的转化医学一直在做这个,所谓转化研究就是临床发现问题,然后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要联合起来,那么这个意味着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就是临床已经发现这么好的一个例子,这在转化医学方面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方设法减少糖尿病、肥胖的发病率,则需要堵掉上游,使糖尿病人不出现肥胖,这是最好的一个办法,但是这个并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基础科研,基础科研就如刚才所讲,需要找一个新的靶点,那么如何找,有一个极端人群调查,一边是干干净净,和尚吃的是素食,却早早的出现心血管疾病,这该怎么解释,另外一个是保健的老干部,又是抽烟喝酒,肥肉照吃,但是却没有问题,们现在正是要以此为突破点,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包括我在安德医院合作的杜教授。

突破点在哪呢:我们中国人群大,极端发病率太少太少,但是我们基数大,我们就很容易找到这些东西,现在杜教授致力于家族性研究找到这些可能性的突变,为什么早早的出现这些问题,或者说一直不出现这些问题,假设找到了这样特殊的基因,我们能不能再通过开发性药物,看上去入手点是极端人群,但是最终目的是从极端人群中找出特殊的,然后应用的大量人群。

能够把基因改变,从基础的角度讲,改变某一个基因是可以的,有朝一日,如果我们临床做基础的能够找到该基因,那么就可以进行基因治疗,我们的路还是非常的长,任重而道远,不过这也是做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的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只要持之以恒的做,就会有希望。

再者是第一步是预防,能够不得糖尿病、不得肥胖,假如从基因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找到刚才所说的特殊基因,那么抽烟、喝酒、吃肥肉则没有问题,搞心血管的有个梦想,如果找到那个基因,又能够控制该基因,到时候随便吃、随便胖,也不得心脏病。所以做心血管代谢研究的我们团结起来,梦想才能够早日实现,造福人类。

中国现在先富起来的城市代谢综合征出现率比较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是刚才那两篇文章国内主流媒体讲目前为止全世界每3个糖尿病患者就有1个是中国人,所以在中国这个问题是尤为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还是在中间:虽然有易感基因,但是如果不抽烟、不喝酒、注意生活,不去激活易感基因则没有问题。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做车多,吃得好,那么易感基因就容易被激活。假使说能够找到这个基因并关掉(糖尿病患者多数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靠健康生活理念预防、研究则能够造福大多数人。

马新亮教授,美国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大学急诊医学系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生理学杂志》编委,《循环》(Circulation)等十余种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专家。

编辑: namei314    来源:丁香园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   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