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

长城会 2016:钱杰教授谈 OCT 对 ACS 冠脉血栓识别及处理意义

作者:梁静汝    2016-10-15
字体大小:

10 月 14 日,在第 27 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钱杰教授就 OCT 对 ACS 冠脉血栓识别及处理意义做了介绍。

DSC02051.JPG
图 钱杰教授演讲现场

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可以对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率断层分析,近年来,这种技术在心血管领域,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情判断、PCI 术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OCT 能够明确 ACS 发病机制

过去,了解冠脉病变的具体情况,大多依靠解剖病理,也就是在患者死亡后才能明确。OCT 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管腔、管壁微结构,在活体状态下确定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及进展机制。

OCT 能够显示 ACS 的三种主要病变

斑块破裂、斑块糜烂、钙化结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三种主要病变。据 2013 年发表在 JACC 上的一篇文献报道:ACS 患者中经 OCT 检测斑块破裂、斑块糜烂及钙化结节的发生率分别为 43.7%、31.0% 和 7.9%。其中钙化结节在老年人中多见,而斑块糜烂则多见于非 ST 段抬高型 ACS 及较为年轻的患者。应用 OCT 检测症状不典型患者的斑块糜烂性病理改变是十分有前景的。

OCT 能帮助探究 PCI 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

临床中行 PCI 术时,支架通常被放置在血管最狭窄处。但钱教授指出,动物学及临床试验证据证实,斑块破裂、糜烂等病变不一定位于血管最狭窄处。因此有时植入的支架并不能覆盖病变,病变处继续暴露可能是引起术后早期血栓的形成的因素之一。另外,PCI 术后晚期或超晚期血栓,通常认为是由于支架植入部位的炎症反应所导致的;而经 OCT 检测的结果表明,支架内粥样硬化再形成是晚期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用 OCT,能够让心血管研究者重新认识和思考 PCI 术后血栓形成的机制。

OCT 能够辅助进行 ACS 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

斑块糜烂的患者,纤维斑块率更高,纤维帽更厚,斑块负荷和重构系数更小。对于这类患者,使用抗栓治疗替代支架植入治疗,在 1 月内能够有效减少血栓体积,增加血流截面面积,并且不增加不良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也就是说,OCT 检测帮助不同病变的患者分类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2016 长城会会议专题>>

编辑: 菜菜    来源:丁香园

关注心血管时间  回复绑定获取 5 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