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走向全民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

   2012-12-07
字体大小:

主题:走向全民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二层A1厅

主持陈元仲:尊敬的各位同道,各位来宾,今天我们这个厅的议题走向全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这个议题对于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都在探讨总额预付制,各家医院的关注,当然医保部门也非常关注这个议题,这些改革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今天这个议题由北京同仁医院的伍冀湘院长跟我一起主持,我主持上半段,有幸请到八位嘉宾给我们做报告。首先有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院长赵吉光院长给我们做演讲。我看了一下赵吉光院长是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可能是医院院长级别最高的。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赵院长。

赵吉光:刚才陈院长给我开了一个很大玩笑,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这点和今天讲的是没有关系的,我想今天大家共同探讨的是医药支付改革体制方面。尊敬的陈院长和伍院长,各位医学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关于支付改革与医院如何运行这个话题共同研究。我中心就是讲一个问题,支付方式改革对于我们三级甲等医院将如何应对?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点,现在大城市的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小医院人口少,这种繁荣的医疗市场能持续多久,也就是说我们这种医院的现状将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发展。首先说大医院人满为患,第一点真有病,能看得起。

第二点,信誉高,技术好。第三点,政策好,要享受。第四点,理念要改,大家都要健康。以前和现在不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医保问题。我们国家现在三驾马车,外家一个配套,这样的医疗保障体系,整个推动了医疗市场的繁荣。大家冷静的考虑一下,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究竟有多少病人是属于大医院应该救治的患者,支付方式改革很中了一点就是进行病人的分类,必须考虑哪些病人可分类。今天病人这么多,有没有想到哪些病人是不应该你治,而应该在基层治,当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所有的人都去讨论了,我就说如果国家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实行有效病人分流,这个科室将如何发展。现在对医院来讲就是医院如何可持续发展。

所说的医保功能,为什么病人这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应该有三驾马车,一个配套,如果没有这样的医保政策,病人不会这么多。现在这样的医保政策能否可持续呢?现在医保政策是什么现状?中国和市场经济在医保上有着第三方部分投入,这种本身诱导了医疗需求,就像人去超市消费,如果拿卡消费和拿现金消费,绝不是同样的消费,虽然钱都是你的,但拿卡和现金消费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正是这样的医保政策,诱导和医疗机构不正常的医疗行为。比方说现在的过渡医疗方案,所有的问题都是医保现在所带来的。

现在医保和医疗之间是有矛盾,我们在一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有一个个标准,但同时又存在着可观的医保标准,是根据医保支付能力来定的医疗标准。这两种标准是从有医保一直到现在,医保单位和医保机构谈判的东西。我们国家医保是初级,但现在看到的医保政策不断的提高,是报销比例不断的提高,大病支付不断的提高。但整个医保支付能力没有随之提高,当然也带来了医院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我们国家现在是实行基本医疗卫生的需求,但百姓不理解,而要求的是更高的医疗服务,这种矛盾也是给我们带来困惑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区域就出现了拖欠医院医疗款的问题,这种拖欠从小开始,现在逐渐的扩大,可以说已经影响了大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当然这种拖欠是由双方的因素造成,也有社会的因素。所有的这些现状走到现在,怎么保障为病人服务。我想医改已经提出非常明确的方向,不断的巩固完善三级医疗网,就是要有不同的级别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这种不同的功能定位就要实行一个问题,就是实行合理的病人分流。我们国家已经明文的规定,在医改中,2020年公里医院80%,民立医院20%,这样的医疗网对我们的医疗保障起到支持的作用。

医疗网也就是要解决全民的基本医疗问题。国家通过医疗改革投入8600亿,其中4600亿投入到医保,投入到医保就是政府出资满足为百姓服务,这点特别是以县域为龙楼的医药体制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这种医疗保障,三驾马车这样的状况能否把政府投资买服务可持续维持下去,相比按照现在的情况肯定很难,但是走到现在又提出了一个支付方式的改革。其实我认为,支付方式的改革就是通过医改调控医院,保证三驾马车,一个配套有效的为民服务。如果政府投资买了服务,又通过调控医院保证服务,我们这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可能会持续的向前发展。

支付方式的改革是什么呢?按照马部长讲,现在是公立医院改革最大的核心内容。我们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有试点,其中包括产权制度的改革,服务的改革,补偿机制的改革,现在都在试点医院实行。但在公立医院最现实就是支付方式的改革,我感觉到确实是一把钥匙撬动不同的部门,比方政府如何,医院如何认识自我的经营,医保部门如何持有医保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关键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见解,当然经济基础好,社会基础好的做支付方式的改革可能就更顺畅。对于一些区域,基础条件不好,特别是医院基础条件比较差,这样可能就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如果这种支付方式改革顺畅,应当是政府能够承受,百姓能够负担得起,医院还有积极性,如果这种支付方式的改革,医院没有积极性,百姓不认为负担被减轻,那这种支付方式的改革还有意义吗?想必意义是很清楚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其实就是要用有效的方法利用医保的制度和控制成本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医院也就是要遵照和利用医保的政策,强化成本的管理,解决保服务的问题。关于支付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种,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按人头收费,卫生部实行的简单就是总额预付,无非就是中西合并就是支付包干。

现在的医疗政策可能出现过渡医疗,如果要出现总额预付还能过渡医疗吗?比方说我们医院给的3500万,上半年几乎都支付完,下半年怎么办?因此有了这样的支付方式的改革,我们自己必须规范医院的行为,这样总结了过渡医疗。医院办得越来越,床位越来越好,钱从哪来?支付方式的改革就是约束了医院的盲目扩张,必须要国家的统一规划,医院门厅若市,如果支付方式改革好,这种医院过渡医疗可能就会终止。支付方式改革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医院越大成本约稿,如果真正实现病人有效分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可能就会出现有效医疗。第二平均天日越长收入越少,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对成本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药品用量越大,损失越多,这是必然的,本来药品有多种分类,总的预付额度有限。如果药品种类越多,亏损越大。那如果这样的话,必须规范医院行为,规范医生行为,调整医院发展模式。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自我医院的发展和建设。这种支付方式改革最快达到的目的就是节约成本,科学管理,提高水平,提高效率。

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编辑: 唐方    来源:丁香园

  • 开放的时代 开放的医疗——第五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2011年11月26日,第五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多名医院院长齐聚广州,盘点三年医改、点评时政热点、分享管理心得。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的“11月院长年会”历经四年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国内医疗行业最具创新意识及影响力的年度盛会。 2011年是新医改三年试点的“收官”之年,本届年会顺应时代脉搏,以“开放的时代、开放的医疗”为主题,设置医改、管理、人文等四大版块35个分论坛,几乎涵盖了医疗领域的所有焦点、热点话题,特别是以公立医院改革、管办分开、筹资与付费方式等医改关键词为线索,从点到面、全方位盘点了医改三年的功过得失; 1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医院管理者、学者、政府官员上台演讲、分享真知灼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曹荣桂、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等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本届年会。查看更多

  • 挑战与创新——第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2010年11月27日,第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主办。数千名中国医院院长汇聚蓉城,带来一场完美的头脑风暴,奉上一席饕餮的智慧盛宴。 时值新医改攻坚之年和公立医院改革元年,今年的大会主题定为“挑战与创新”,将对新医改趋势与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带来的影响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中国医院如何进行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来迎接这些挑战。查看更多

  • 趋势 领导力——第三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2009年是新医改元年,也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再次迎来大好春天。11月5日,本刊在上海隆重举行2009“趋势·领 导力”年会。经过五年时间的耕耘拓展,经过时代变迁的雕琢打磨,本刊确定把“卓越管理,健康中国”作为全新的办刊宗旨,并通过年会正式公布。以“迎接全民 医保时代”为大会主题,本刊将话题进一步锁定在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之下的医院改革和医院管理方面,分设了公立医院改革方向与挑战、医院管理体制探索与思 考、全民医保时代的医院管理变革、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医院战略规划与战略实现等20多场的讲座论坛。仅演讲嘉宾就多达60余位,大部分是在国内外享有盛 誉的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等,可谓潮流涌动,名流云集。因为主题设计紧密围绕着当今最重要、最热点的话题,本届年会吸引到700余位医院院长参会,成为新 医改颁布后国内最大规模的一次医疗卫生界的盛会。查看更多

  • 趋势 领导力——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

    2008年11月2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的《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年会上,170名来自全国的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公立医院院长们联名签署了一份希望改变上述医疗体制“顽疾”的《中国医院院长医改建议书》,这些院长们希望这份 “建议书”能够传达给医改决策层,对正处于调整中的新医改政策能够提供一些来自医疗一线的思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