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A6:免疫相关疾病
2014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的A6分论坛即“免疫相关疾病”于2014年5月29日下午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该分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英国牛津大学董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学教授担任该论坛的共同主席。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的5位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长期积累的经验。
英国牛津大学董涛教授作了题为“相同T细胞受体的不同抗病毒T细胞免疫机制研究”的报告。董涛教授研究了多个不同的病毒感染体系,通过分析有效控制病毒的T细胞应答所需的关键因素,来实现增强和控制免疫应答,使之成为改善疾病结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建立了19 个HLA B *0801递呈的单一免疫表位HIV-1 NEF(90-97)特异的CTL克隆,在三组克隆中发现有不同的抗原灵敏度和抗病毒活性的T细胞受体(TCR)。同时,研究发现信号级联和特性个体发育功能调控的平衡在抗病毒活性中至关重要。在转录组水平研究发现含有ITAM或ITIM基序的新假定的的辅助受体,他们在高或低抗原敏感性CTL克隆上分别持续过高或过低表达。
安徽医科大学的孙良丹教授代张学军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指出寻找疾病基因是转化医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探讨人类正常性状与病理性状的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搜寻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从而找到转化医学的源头。随着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通量测序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等已广泛应用于寻找疾病如银屑病、汗孔角化症的易感基因/致病基因的研究中。通过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发现疾病的源头,根据转化医学的指导,将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和与遗传有关疾病的科学根据及手段,同时,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基础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药学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从而对改善人类健康素质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田志刚教授介绍了“肝脏耐受与HBV感染”的研究进展。田教授课题组最近发现了一群肝脏驻留的特异NK细胞亚群,建立了一种HBV病毒持续存在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枯否细胞,1型调节性T细胞(Tr1),以及辅助性滤泡T细胞(Tfh)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诱导形成系统性耐受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一种针对HBx的小分子RNA不仅能沉默HBx基因,还能发挥很强的免疫刺激效应。与此同时,田教授课题组也发现在HBV慢性携带病人中,NK细胞上NKG2D和2B4的活化性配体的表达显著下降,其胞内信号传导的接头分子DAP10及SAP的表达也明显下降,从而导致NK细胞的杀伤能力及INFγ分泌能力大大受损。
美国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的韩健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终极诊断”的概念,提倡用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诊断,通过寻找疾病的间接证据,去寻找免疫系统对疾病的特异性反应。韩教授认为,“用一个技术,检测一个标本,诊断所有疾病”这样可能的终极诊断能克服目前比较通用的病因诊断多样性,多源性的问题,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技术就能实现这一可能。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会对几乎所有疾病做出特异性、敏感性都非常强的诊断。每个(后天)免疫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结合(通过特异性的CDR3区)都是T或B细胞受体决定的,通过比较正常人和病人的免疫组库来找到疾病特异性的CDR3序列,因此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来分析免疫系统变化,解读免疫系统的诊断。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张学教授介绍了在单基因遗传病反常性痤疮(AI)中的遗传学研究,以及其发病过程中的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报告中,张学教授指出了寻找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开展转化医学中的重大意义。该课题组在六个中国汉族AI家系中发现了γ-分泌酶中的三个基因PSENEN,PSEN1及NCSTN均可引发家族性AI,γ-分泌酶的单倍剂量不足最终导致AI。研究证实了家族性AI的遗传异质性,并指出γ-分泌酶-Notch通路在AI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γ-分泌酶可能成为AI药物治疗的靶点。在Ncstn条件性敲除小鼠中,对皮肤组织切片观察了病理学特征,并检测了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研究初步揭示了AI发病过程中的的天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先于皮肤角化的发生。
5位专家的报告引起了70余位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免疫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本论坛增进了各领域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到会专家对免疫相关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