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杰: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断方案QuantiFERON-TB Gol

赵雁林教授谈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挑战

   2016-07-12
字体大小:

结核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虽然现在可以预防、诊断和治愈,但我国结核病疫情的形势依然严峻。那么结核病防治工作进展如何,存在哪些挑战?如何看待潜伏性结核?

本次 2016 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上,丁香园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 CDC 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主任赵雁林教授。

1.png

丁香园:结核病是一种古老,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作为结核病方面的专家,您认为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如何,我国结核病疫情又存在哪些特点?

赵雁林教授:全球的结核病疫情形势很严峻,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确立了到 2035 年「终止结核病」的战略目标,但每年仍有九百多万新增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同时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结核病,所以结核病依然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疫情负担第三大国,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近些年,我国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患病率下降速度比较缓慢,而且我国也是耐药结核病大国,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结核病疫情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来说,中西部疫情高于东南沿海。结核病属于「贫困病」 ,我国中西部相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患者就诊延误和诊断延误情况相对较多。

丁香园:那么,在当前严峻的结核病疫情形势下,作为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主任,您认为在实际的防治工作存在哪些难点和挑战?未来应在哪些方面做加强?

赵雁林教授: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来看。

就技术角度而言,不充分的结核病发现、不充足的耐药结核病治疗、不完善的HIV/TB双向筛查和治疗,是当今全球结核病防治技术所面临的「三座大山」。全球每年九百多万新发结核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被卫生系统所「遗漏」。而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一些患者因不规则治疗和化疗方案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其产生耐药。

从管理层面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1. 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诊、防、治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核病防治体系。

2.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我国政府很重视防治工作,包括近些年也设立了十一五、十二五的重大专项经费用于结核病研究,但是总体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结核病患者人数多,目前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措施还不能实现对结核病患者用于诊断、治疗等支出的完全免费。

3. 社会支持需要加强。对结核病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尤其是病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和患病期间的社会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甚至存在歧视结核病人现象。

未来我们还会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药研发,开发有效疫苗,并结合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等多个方面,来实现对结核病疫情的科学、有效防治。

丁香园: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必须对潜伏性结核(LTBI)进行诊断和治疗 。您认为对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怎样的意义?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赵雁林教授: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其中 5% ~10% 的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

在我国,由于感染基数相对较高,对所有潜伏性结核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还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对于儿童、老年人、HIV 感染者、免疫力低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等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诊断,从而确定是否采取预防性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感染是发病的前提。在现有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中,只有 TST 和 IGRAs(γ 干扰素释放试验)技术可用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筛查。IGRAs 相比 PPD 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区分自然感染还是卡介苗接种导致的假阳性。全球已有超过 25 个国家和组织编制了 33 个以上的 IGRAs 应用指南。但目前我国的 IGRAs 技术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丁香园:我们知道,对于结核菌的感染,实验室检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您也曾先后主编过《结核病实验室标准化操作与网络建设》、《结核病实验室检验规程》等书籍,那么,在结核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面,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与国际检测水平是否存在差距?

赵雁林教授:新的诊断技术比如分子诊断,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除了新技术可能存在的不成熟因素外,还与注册的新产品尚未经物价审批、产品价格偏高或者虽有物价审批但没纳入医保等因素都有关系,也就是说有些新技术即便具备了临床应用条件,也会因为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不过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正在大力加强新技术的使用,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比如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经费支持下,国内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诊断产品,我们国家与国际的检测水平在逐步缩小。当然,差距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原始创新产品相对较少,大部分还是以集成改良为主。

丁香园:精准医疗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您如何看待精准医疗在结核病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赵雁林教授:精准医疗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对于结核病来说,目前无论是宿主、病原体,宿主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都不够清楚,再具体来说,从发病、耐药、代谢分布特征以及人对药物的反应性等机制都还不够明晰,使得结核病的防诊治与精准医疗的要求还差距甚远。从数据来看,在我国已诊断结核患者中,有病原学依据的也只有 33%。所以,结核病的诊治要实现精准医疗,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核病相关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业内人员齐心协力进一步加强,遵循循证决策、科学防治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流行。


编辑: weicf    来源:丁香园

什么是结核病?
● 慢性传染病
● 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
● 可感染身体的不同部位
 
全球结核概况
● 每年有960万新增的活动性结核感染者
● 约20亿人为潜伏性结核感染者
● 每分钟有3人死于结核感染。
 
「终止结核」的有效途径
● 同时进行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才是「终止结核」的有效途径。
● WHO 要求必须对潜伏性结核(LTBI)进行检测和治疗 
 
在现有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中,只有 TST 和 IGRAs 技术可同时用于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筛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