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杰: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断方案QuantiFERON-TB Gol

王甦民教授谈结核病诊断趋势

   2016-07-11
字体大小:

王甦民教授谈结核病诊断趋势:要继续努力创新并优化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即能克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不足,又可以在诊断结果可靠性方面与病原学检测达到等效水平。

2016 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于 6 月 22 ~ 26 日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作为国内结核领域一年一度最重磅的会议,全国各地的结核病学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大放异彩,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那么,当前的结核病疫情现状如何、有哪些新的技术突破或学术瓶颈?丁香园有幸采访到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原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王甦民教授。

55.png

丁香园:作为本次结核病学术大会的演讲嘉宾和结核病诊断专场的主持人,请您谈一谈本次大会的亮点、您的演讲内容和感受。

王甦民教授:结核病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挑战,本届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涉及的面很广,包括很多结核病诊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 同时有些热点问题讨论也较往界大会更加深入,比如结核病诊断的难点、治疗策略的困惑,都有深入交流。总的来说,大会的学术层次是很高的。

我个人主要从「病原学诊断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建议。病原学检查是目前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因为结核病病源是结核分枝杆菌,查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诊断最客观的、最直观的证据。但是,基于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等的生物学特点,病原生物学的检测也确实存在灵敏度低、耗时长等不足。假设一个病人来看病,需要等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确切诊断结果,从就诊体验来说是非常不理想的。

所以要开辟新的途径,比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测在近十年有着飞速的发展,它简便,快速,灵敏。但是这些新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呈现的是颜色、数据或曲线,而非直接的病原菌。它的准确率还需要提高,因为即便是 3% 或 5% 的出错率,发生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就是百分百的错误。

我曾经就遇到过分子生物学和病原生物学检测出现相互矛盾结果的情况。如果采用病源生物学检测结果,就可以用一线的最简单的治疗药物,但如果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那么病人的服药费用和药物毒副作用带来的损伤都会增加。这就引起了我们一些临床医生的思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精准度和可靠性是否达到了临床应用的理想标准。

目前许多新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 PCR 诊断,耐药基因突变与病原学表型不符合怎么解决,诊断的假阳性、假阴性问题如何降到最低。当我们对新技术进行大量的评估验证后,确认出错率已经达到足够低的水平,那时就可以考虑哪项技术对绝大多数病人更合适。我想到那时不单单是结核病医生来讨论,可能还需要从社会伦理学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分析。采用怎样的实验室诊断方案才是控制整个社会的结核病疫情最合理的。

丁香园:您刚提到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测,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或局限性,那么您认为未来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甦民教授:我的观点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优化,在不久的将来,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新技术,在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方面,一定能达到和病原生物学检测等效的水平。因为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是病原菌的一部分----基因或基因产物。免疫学诊断涵盖菌体、宿主及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影响结果的因素更多,但也可能对于疾病给出更为精准的解释。事实上,有些国家或局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作为确诊的临床指标了。而中国目前还不允许这样做,我认为这有利有弊, 好处是不盲目相信新技术,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踏踏实实地放心使用。不利的方面是目前这些实验室检测新技术的优势,如简便、快速,自动化强、高检测通量等还不能充分利用。

丁香园:说到结核病疫情,我国疫情现状如何,在结核病防治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

王甦民教授:中国的结核病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结核病的负担位列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我们每年还有约一百万新登记的结核病病人。

结核病的防治仍然存在三大难题:第一、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第二、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第三、流动人口问题。同时,结核病的早期发现也仍然是结核病控制的重点内容。这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民众对结核病有更多的认知,特别是对于重点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结核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发现,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控制结核病、减少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丁香园:过去,人们对于结核病有着很深的恐惧甚至歧视心理,您认为现在百姓对结核病的认识是否有明显改善?在结核病健康宣教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甦民教授:结核病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多数症状与感冒、气管炎等常见病很相似,很容易混淆,但是,一旦确诊是结核病,对患者的危害和对周边人群的影响却会严重的多,在治疗、管理方面也完全不一样。所以,人们对于结核病有一些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结核病的大众健康教育应该说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现在患结核病的人数增加了。专业人士都很清楚,我们国家的结核病疫情虽然比较严重,但是从我国的 5 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结核病的疫情一直在下降。人们之所以会这样问,其实一方面是百姓接触到的结核病知识宣传增加了,另一方面是随着宣传的增加,百姓对结核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提高了。

丁香园:作为结核病领域工作 30 多年的专家,您认为结核病学科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关系?

王甦民教授:未来的学科建设必然是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高度分化就是每一个小的研究基点都可能形成新的方向、新的分支学科。而高度综合就是不同的研究方向的成果要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综合应用,只有如此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收获和突破性进展。我认为经过几代结核病防治研究人员的努力,目前结核病领域的学科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了,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方面产生,但是主体方向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关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关系,确实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才能做到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过去,临床和基础研究经常是脱节的,大家各干各的,基础研究专注于理论和新技术,对于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关心了解较少。反过来,临床医生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病人,确实也很辛苦,对于基础研究获得的新的成果也不是非常关心。

而现在,我认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合得越来越好了,前提是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比如过去我们国家经济不够发达,没有那么多经费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只能根据有限的经费做一些很小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很少及时用于临床。但是现在有国家传染病的重大专项等各种课题经费支持,一个项目可能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经费。中科院、医科院、多所大学的研究所,研究室的多个学科的基础研究人员与结核病学科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防治人员通力合作,各展所长,从结核病防治、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产出多项基础与应用成果。结核病学科发展形势喜人呀! 

所以我相信,未来我国结核病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突出的成果。


编辑: weicf    来源:丁香园

什么是结核病?
● 慢性传染病
● 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
● 可感染身体的不同部位
 
全球结核概况
● 每年有960万新增的活动性结核感染者
● 约20亿人为潜伏性结核感染者
● 每分钟有3人死于结核感染。
 
「终止结核」的有效途径
● 同时进行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才是「终止结核」的有效途径。
● WHO 要求必须对潜伏性结核(LTBI)进行检测和治疗 
 
在现有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中,只有 TST 和 IGRAs 技术可同时用于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和筛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