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飞教授:乳腺癌多学科治疗需重内容 轻形式
临床需早期发现耐药、延缓耐药
临床晚期乳腺癌患者很多都会出现耐药现象,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很难逆转耐药,但是可以早期判定耐药、延缓耐药、阻断耐药。原发耐药是一开始耐药。继发耐药是药物曾经有效,经一段使用时间后产生耐药现象。
通过病人的生存曲线可以发现经过药物治疗后,有的是在一两个月后出现耐药现象这就是原发耐药,有的则在两三年后出现耐药现象,这是所谓的继发耐药。因此,对于耐药现象的判定和预期十分重要。
化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
个体化治疗需要全程的管理和监测。对于受体阳性的早期癌症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地预后。对于系统性治疗,我们应该做到精细化疗以及术前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针对HER-2+ 型的患者,我们需要及时应用靶向药物治疗,而不是等耐药性出现时才进行靶向干预治疗。
分子分型更多的应用于预防复发的辅助治疗。对于同样的乳腺癌患者分期和分类并不相同,我们需要进行全程的个体化监测治疗。淋巴结转移与否决定了治疗方式的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分子分型而忽略了治疗方案的选择。通过我们专家的讨论一致认为,我们是通过传统的病理性检查和现代化分子分型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真正的多学科治疗需重内容,轻形式
多学科治疗指的是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的医疗体制,因此大家会聚在一起为一个病人进行综合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可以得到明确的一致的结论。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所以,作为医生我认为我们需要要牢记“多学科治疗”理念。
另外,我认为多学科治疗需要联合院内院外甚至区域的联合治疗,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政策。通过各界各科室医生的共同讨论共同学习更好地认识疾病进行正确的优选治疗。我认为,目前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合适优化的选择方案上。
中国医生在促进乳腺癌诊疗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中国乳腺癌诊疗在国际上曝光率越来越多,我觉得这十分不容易,耗时较大,难度系数大,需要收集广泛的病例资源,通过医生的刻苦努力才有这样的成就。同时,我们参与了更多的国际项目,不单是简单地参考外文文献,而是更多的临床研究经历,才能让更多的国外学者仰慕中国的临床科研实力。希望未来在国际医学研究领域里,中国人会获取一席之地。
- Beth Baughman DuPree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梅多布鲁克市的救世主医院医生
- Michael Untch
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妇产科学系教授
- 康毅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正教授
- Walter Jonat
曾任德国基尔大学妇产科临床中心教授、主任
- 洪明奇Mien-Chie Hung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
- Rakesh Kumar
乔治华盛顿大学肿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主任
- Paul E. Goss
达纳法贝尔/哈佛癌症中心乳腺癌项目主任
- Robert W. Carlson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