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5 日,由丁香园和麦肯锡联合主办的「2016 中国医疗行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数十位全国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多位卫生计生委领导和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医改趋势下医院面临的人才建设挑战,以及人才培养和发展策略。
「关注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从结构化的数据中发现管理价值,最大化领先人才管理模式,进一步服务中国医生。」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谈到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
李天天以基于丁香园近 500 万会员、覆盖近 40 个学科医生的数据分析,阐述了近 10 年医生行业的人才流动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医生、对医疗行业的深刻影响。
以下为李天天报告《数说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精彩内容——
「我自己曾经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今年刚好是我离开协和创业的十周年。在我刚刚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学完了五年、七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医疗专业学习,出来之后一定会在做医生。但是最近十年,情况变了。」李天天以亲身经历为例,谈到了近十年医疗人才的流动。
根据丁香园 40 多个不同的学科医生的群体的覆盖调查,从 1978 年开始到 2014 年,每年新增的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毕业生和每年新增医生的情况,对比显示,医生群体有比较明显的流动。
80 后成为离职主力军
根据丁香园 2015 年中国医疗机构流失情况的调查,80 后医生( 26 岁到 35 岁)成为离职的主力军。
李天天认为,「36 岁的医生基本上已经到达副高层面,在医院中无论个人发展还是科学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但是 25 岁到 35 岁处于个人打拼期,难免会把自己的职业跟外界其他行业对比。」
学医时间周期长、付出相对同龄人更多,收入相比金融、计算机等行业增长趋缓等因素,是年轻医生内心「悸动」的原因。
但关于离职意愿的数据显示,有离职意愿的医生数量远高于真正离开体制内的医生数量,而在丁香诊所的医生招募过程中,李天天也印证了这点「有想法不代表真正能离开体制内医院,三级医院更为明显;因为三级医院有相对好的技术、设备,对医生个人成长非常有益,但是不能忽视这些想法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变成真实的行动。」
关于不同级别医生换工作的比率以及医生收入的调查数据显示,医生最不满意的是薪酬待遇,人均收入 7.7 万元远低于17.4 万元的期望薪酬。
离开行业(体制内) 医生主要向三方流动
离开体制的医生都去了哪里?制药企业、私立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平台是比较多的选择。
1. 制药企业:随着跨国药企的不断扩张,该类企业日益重视具有医学知识、能够与医生沟通的 医学团队;具有医学背景,学过医、甚至做过医生的人易受到青睐。
2. 私立医疗机构:私立医院虽数量不多,但也在逐渐提高质量、提高待遇,与公立医院竞争人才,希望通过招募专家、学者,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3. 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于患者服务来讲,核心的资源是医生。「越来越多获取投资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想尽办法拿到医生资源。他们通过咨询、问诊或者慢病的管理,试图撬动公立医生的平台;通过组织医生线上回答问题,或者给出一些患教指导,试图帮助患者打破信息不对称,提供个性化服务。」
医生互联网使用周时长增加
根据 2014 年和 2015 年医生每周上网时间调查数据,2014 年 20 个小时相比 2015 年接近 25 个小时,平均每日增加近 1 小时。
医生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更改,意味着互联网为医生提供了更多可能,在以往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术交流、进行职业再学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医患沟通和患教管理。如果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切入,或许会把医生的时间 (包括他的工作时间)分割。
简言之,面对公立医院门诊过万、医患关系不够友好,医疗行业相对慢的发展周期,以及互联网行业对医生的深入影响;重压和「诱惑」下,如何调整和满足医生的心态和预期,是一个相对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此次论坛「突破人才瓶颈 构建人才梯队」的讨论主题。
如何帮助医院发现本院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找到有效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法,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敬请关注「2016 中国医疗行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