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管理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如此,医院亦然。6 月 25 日,丁香园举办的 2016 年中国医疗行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诸多知名学者、卫生计生委领导和三甲医院院长共聚一堂、商议人才培养大计。来自麦肯锡医疗领域的核心成员、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贺景怡先生,结合麦肯锡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全球工作经验做了题为《未来医院,2030 展望》的精彩分享。
图 1 肯锡医疗领域的核心成员、全球副董事合伙人贺景怡先生发表演讲
驱动医院变革的力量
贺景怡先生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推动医院变革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患者的期望日益提高;第二,支付方财务压力日益增加;第三,人口结构变更、老龄化加剧对于医疗体系产生的压力;第四,新技术推动模式创新。
正是这 4 个驱动因素,直接推动了医院内部的变化,比如:临床设备的移动性越来越被医疗人才需要;临床门诊对 IT 系统的依赖度不断提高;鼓励患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同时,医疗工作的角色分配更加合理,基层疾病的诊疗从高级医疗人员转初级和非医疗人员。
国际先进经验的探索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国外对于医院的角色转变做了大量探索。比如:通过垂直整合的平台更加节约成本。比如德国的 Gesundes Kinzigtal 将各个层级的医疗工作者和健身、药房、护理等相结合,建立成围绕患者服务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医疗的经济效益和患者的主动性。
新的替代医疗方案不断涌现。比如美国的「分钟诊所」模式的使得消费者、零售商和医疗提供者受益。医疗保健的数字化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比如患者通过社交平台互相交流,探讨自主医疗专业经验和知识,并彼此寻求改变的互相支持。对于医疗系统来讲,既可以通过互相的教育、提升病人意识,又可以提升病人积极的自主度。
未来的医生会变成什么样
劳动力结构会发生变革。传统来看,中国的医疗系统中医生和护士的数量是对半开的,在国外医生数量仅占五分之一,更多是护理和急救人员。而未来,更多过程可能是标准化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听起来比较远,但举一个印度的例子,最专业的外科医生只负责最复杂的部分,形成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保证手术室每天运行 18 个小时,而且效率大于人均水平。更少的人员、更好的医疗,已经走在路上。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药房,通过视频,可以通过远程获得处方,24 小时都可以取药,增加了有效性。创新的培训模式也让未来医生的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比如 ARAVIND 通过对高中毕业生的培训,保证完成大部分日常性门诊工作,让医生更专注于核心诊断和手术。
创新型的考核方式成为医生的业绩激励。比如 SWLEOC 医院不仅给每位外科医生显示他们自己的业绩数据,还显示「如果你离开」,整个医院的业绩情况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中国的情况相同
背后的驱动因素来看,中国和国际的因素是完全一致的。患者成熟度提高,对医疗的自主参与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带来消费需求升级;老龄化及慢性病管理凸显给国家医疗体系带来压力;医保控费压力加剧、支付方式变革;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更新;大量资本涌入引发的激烈及创新的竞争格局……
通过总结这些国内外通用的趋势,以十五年为中长期的话,麦肯锡建议,需要核心打磨的能力主要包括: 数据分析的能力、横向和纵向的合作和整合能力、精益运营的能力、数字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医疗人才们带着对现实的不满足:追求更舒适的就医体验、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满意度、降低医疗误诊率、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干预疾病、科学使用和分析大数据……这种对未来更加美好的信心和执念之下,未来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