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 | 丁香通 | 人才 | 会议 | 药学 | 博客  
 点击次数:

冻伤的认识和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2010-04-22 10:20 文章来源:丁香园
分享到: 收藏夹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豆瓣社区 人人网
关键词: 冻伤 认识 处理   点击次数:

冻伤(frostbite):低温所致体表局部损伤。

病因和发病机制

气候因素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常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或户外没有做好防寒防护所致的一种皮肤病,儿童易发。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其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冻伤因组织细胞冷冻所致的损伤,组织细胞内或细胞间形成冰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阻塞毛细血管,引起缺血性损害。血管收缩以减少皮肤及周围组织的散热。很多损害发生于复温时(再灌注损伤)。受累区冷而发硬及发白,无感觉。当温暖时,转为斑状发红、肿胀、疼痛,在4~6小时内形成水泡.若水泡充满清亮的血清并且位于远区的手指,则表明表浅损害;若水泡内充满血液并且位于近端,则表明深部损害并且有组织坏死。表浅损害愈合后不残留组织丧失,深部组织冷冻可引起干性坏疽,在健康组织上盖有黑色硬壳;灰色水肿,软性的湿性坏疽发生较少见,组织坏死的深度取决于冷冻的期限和深度。各种程度的冻伤都可产生长期症状:对寒冷过敏、出汗过多、断层指甲生长和麻木。

早期论述

我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气血窒滞,便成冻疮,及至皮肉烂溃。重者支节堕落。”在病因方面还做如下描述:“冻疮者……受其寒冷,致令面、耳、手足初痛次肿,……亦有六气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也就是说本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寒冷外袭,尤其是在潮湿刮风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冻伤;二是六气虚弱,不耐其寒,而发生冻伤。

病理生理

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过程分为机能代偿和机能衰竭两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体温在34℃时可出现健忘症,低于32℃时触觉,痛觉丧失,而后意识丧失,瞳孔扩大或缩小。

  2、循环系统:体温下降后,血液内的水分由血管内移至组织间隙,血液浓缩,粘度增加,20℃时半数以上的外围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环及外周围阻力加大;19℃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为正常的25%,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出现传导阻滞,可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3、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29℃时呼吸比正常次数减少50%,呼吸抑制后进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环衰竭。

  4、肾脏:由于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温27℃时,肾血流量减少一半以上,肾小球滤过率减少33%。如果持续时间过久,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局部冻伤

局部冻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反应前期(前驱期),反应期(炎症期)和反应后期(恢复期)。

  1、反应前期:系指冻伤后至复温融化前的一个阶段,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2、反应期:包括复温融化和复温融化后的阶段。

  3、反应后期系指一、二度冻伤愈合后,和三、四度冻伤坏死组织。

手冻伤

伤损伤范围和程度,随复温后逐渐明显。其临床表现如下:

  一度冻伤:最轻,亦即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皮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充血,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

  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泡,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疤痕形成。

编辑: yishuitan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