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之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误诊、漏诊、误治或判断失当,是每个医生在临床上都可能面临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些经历,作为前车之鉴!
想当然难明持续腹痛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会根据个人经验对病人进行治疗。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处理是可行的,但如果没有紧密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做深入全面的临床思维,做出个体针对性的决策,就难免犯“想当然”的错误。
一女性,56岁,左下腹隐痛约半年,妇科指检发现左侧肿块,B超见左侧卵巢囊实性包块,约拳头大。临床诊断左侧卵巢癌,即决定行手术。术中证实为卵巢囊实性癌,活检冰冻切片显示分化不佳,做了双侧卵巢、输卵管、子宫及大网膜切除。因发现部分淋巴结有转移,经治医生安排高蛋白饮食,迫切希望病人加强营养,以便尽早开始化疗。但病人进食后持续腹胀腹痛。先后给予几种助消化药、解痉挛药及促胃肠蠕动药,并由护士搀扶散步,均无缓解,腹痛反而加重,故请我们内科会诊。
我于上午11时左右前往诊视。病人消瘦、衰弱,检查发现上腹部有明显胃型(早餐后已三小时),肠蠕动活跃。诊断印象: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嘱:停药,试行每餐后胸膝位15分钟,如能坚持半小时更好。此后患者腹痛消失,食欲正常,体重稳定增加,顺利地开始化疗,病情逐渐好转。
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又名十二指肠壅积征,是一种并不十分罕见的病症。其间涉及一个常被忽视的解剖关系:上肠系膜动脉(A.mesentericasuperior)是腹主动脉向肠系膜发出的一个动脉分支,十二指肠横部从右侧经过腹主动脉和上肠系膜动脉形成的夹角下,走向左侧,进入空肠。这个夹角的大小与腹内脂肪多少有很大关系,通常胖人由于有脂肪衬垫,夹角较大;瘦人或内脏下垂者,夹角变小。其结果是上肠系膜动脉压迫了十二指肠,使其中内容物难以通过,造成十二指肠壅积。
这个病人手术前由于存在肿瘤,可能已较消瘦,但真正形成十二指肠壅积很可能与手术有关。试想,在双侧卵巢、输卵管、子宫及大网膜切除后,病人腹腔下部空虚,肯定加重内脏下垂,导致恶性循环。即:消瘦→内脏下垂→夹角变小→十二指肠不通畅→进食后腹痛→食欲不佳→消瘦→内脏下垂加重。
肠管的活动度取决于肠系膜长短。小肠有较长的系膜,活动度大;十二指肠则位于腹膜后,位置完全固定。内脏下垂的结果是,十二指肠与空肠间的弯度增大,更加重了壅积。
如果医生忘记了这个解剖关系,就不大可能联想到这种病症,就很难想到用餐后胸膝位的治疗方法。
这种情况也可见于其他原因所致重度消瘦者。常见症状为食后持续饱胀,查体发现上腹部有胃型,但需与幽门梗阻鉴别。两者均可见胃型,但后者梗阻部位在幽门,而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的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横部。十二指肠肿瘤或十二指肠腔内异物梗阻,也可导致类似现象。做一次胃肠造影,即可明确诊断。
这个病例再次证明,首先是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不能忘;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又要善于通过了解病史和仔细查体掌握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这些就是得到正确诊断处理的重要途径。
病理检查不能省
去年,一位朋友的儿子因头皮上长了一个小包块,特来医院请我诊治。我认真检查了一下,见包块只有黄豆大小,表皮稍有色素沉着,边界清楚,有活动性,质度中等,无触痛。我考虑是一个良性肿瘤,马上就在局麻下做了全切手术。手术切下来的肿块也有边界,我当时认为是良性肿瘤,觉得没有必要作病理检查,也想为朋友省一点钱,顺手就将切下来的标本丢到污桶里。这时巡回护士过来问我要标本,我说:“肯定是良性的,不要做病检。”护士说:“还是做一下病检好,一般是这样规定的。”她马上弯腰把标本从污桶里拣出来,洗干净用福尔马林浸泡好。我看到她这样认真,就还是按规定将肿瘤标本送去做病理检查了。
一个星期以后,孩子创口拆了线,愈合良好。这时病理报告也出来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报告是“恶性黑色素瘤”。我认为不可能,朋友为了慎重,决定再送省医学院重新病理检查,结果依然是“恶性黑色素瘤”。患儿马上开始放射治疗。后来虽经各种综合治疗,不久还是全身多脏器转移,八个月以后死了。
从这件事情,我不仅被这位巡回护士按原则办事的精神感动,更重要的使我再次认识到,医生不要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必须按医疗原则办,病理检查不能省,经验主义也会出差错。我感谢这位护士,为我挽回了一次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药物停用头痛解除
去年3月份,我开始了研究生下心内科临床阶段,我们和进修医生一道参加跟班(跟本院医生后面)值班。自以为我是一个有10年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自己单独处理问题还不绰绰有余么?然而一件小事让我深刻认识了自己的肤浅。
那天我跟班,下午6点钟左右,上级医生会诊去了,护士通知我一病人诉头痛。我看病人正在静滴硝酸甘油,难道是硝酸甘油的原因?问病人头痛什么时候开始的,病人诉下午做检查去了,问那时头痛不?回答是已头痛,故认为不是静滴硝酸甘油的原因,给予去痛片止痛。后上级医生回来,我也没有汇报。第二天早晨开早会,主任狠狠地批评了我自作主张的行为,原来,那晚7时患者仍然头痛,家属非常不满,打电话给主任,主任打电话给我的上级医生,上级医生很简单地停用硝酸甘油就解决了病人的头痛问题,我当时觉得实在是无话可说。
体会:
1.轻信病人叙述就主观臆断。
2.没有继续好好观察病人服药后的效果。
3.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及时请示上级医生。
险把气胸当成肺癌
20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一家医院的急诊室值夜班。一个小伙子用农用拖拉机送来一个十分虚弱的老汉,老人大约六十多岁,围着棉被坐在车上,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我刚要问他,小伙子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我爸得的是肺癌,已经是晚期不能做手术了。这几天憋得厉害,今晚怕是过不去了。”家属说着哭了起来。我想病人已经这样,就没必要检查了,给点支持性的治疗就可以了。可又一想,病人既然来了,总得做一下检查吧。
使我没想到的是,用听诊器一听,右肺呼吸音完全消失。我问家属:是这边吗?家属向我点头。我到诊桌上写病历准备收到观察室去,病历写了一半,我又想,肺癌一般不至于一点呼吸音都没有,是不是并发了肺不张?还是胸水?于是又过去叩诊,发现右侧呈鼓音(肺不张或胸水应是实音)。于是我马上让患者拍胸片,结果是“右侧气胸”。
这个病例险些误诊,主要是病人家属说是“肺癌”,干扰了我的思路。气胸在临床上并不难诊断,但由于认为这个病人有肺癌,就认为呼吸音消失是肺癌造成的,显些造成误诊。病人的症状可能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要想从自己的手里不出现一个误诊病例,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对工作一丝不苟。
编辑:bluelove
想当然难明持续腹痛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会根据个人经验对病人进行治疗。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处理是可行的,但如果没有紧密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做深入全面的临床思维,做出个体针对性的决策,就难免犯“想当然”的错误。
一女性,56岁,左下腹隐痛约半年,妇科指检发现左侧肿块,B超见左侧卵巢囊实性包块,约拳头大。临床诊断左侧卵巢癌,即决定行手术。术中证实为卵巢囊实性癌,活检冰冻切片显示分化不佳,做了双侧卵巢、输卵管、子宫及大网膜切除。因发现部分淋巴结有转移,经治医生安排高蛋白饮食,迫切希望病人加强营养,以便尽早开始化疗。但病人进食后持续腹胀腹痛。先后给予几种助消化药、解痉挛药及促胃肠蠕动药,并由护士搀扶散步,均无缓解,腹痛反而加重,故请我们内科会诊。
我于上午11时左右前往诊视。病人消瘦、衰弱,检查发现上腹部有明显胃型(早餐后已三小时),肠蠕动活跃。诊断印象: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嘱:停药,试行每餐后胸膝位15分钟,如能坚持半小时更好。此后患者腹痛消失,食欲正常,体重稳定增加,顺利地开始化疗,病情逐渐好转。
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又名十二指肠壅积征,是一种并不十分罕见的病症。其间涉及一个常被忽视的解剖关系:上肠系膜动脉(A.mesentericasuperior)是腹主动脉向肠系膜发出的一个动脉分支,十二指肠横部从右侧经过腹主动脉和上肠系膜动脉形成的夹角下,走向左侧,进入空肠。这个夹角的大小与腹内脂肪多少有很大关系,通常胖人由于有脂肪衬垫,夹角较大;瘦人或内脏下垂者,夹角变小。其结果是上肠系膜动脉压迫了十二指肠,使其中内容物难以通过,造成十二指肠壅积。
这个病人手术前由于存在肿瘤,可能已较消瘦,但真正形成十二指肠壅积很可能与手术有关。试想,在双侧卵巢、输卵管、子宫及大网膜切除后,病人腹腔下部空虚,肯定加重内脏下垂,导致恶性循环。即:消瘦→内脏下垂→夹角变小→十二指肠不通畅→进食后腹痛→食欲不佳→消瘦→内脏下垂加重。
肠管的活动度取决于肠系膜长短。小肠有较长的系膜,活动度大;十二指肠则位于腹膜后,位置完全固定。内脏下垂的结果是,十二指肠与空肠间的弯度增大,更加重了壅积。
如果医生忘记了这个解剖关系,就不大可能联想到这种病症,就很难想到用餐后胸膝位的治疗方法。
这种情况也可见于其他原因所致重度消瘦者。常见症状为食后持续饱胀,查体发现上腹部有胃型,但需与幽门梗阻鉴别。两者均可见胃型,但后者梗阻部位在幽门,而上肠系膜动脉综合征的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横部。十二指肠肿瘤或十二指肠腔内异物梗阻,也可导致类似现象。做一次胃肠造影,即可明确诊断。
这个病例再次证明,首先是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不能忘;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又要善于通过了解病史和仔细查体掌握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这些就是得到正确诊断处理的重要途径。
病理检查不能省
去年,一位朋友的儿子因头皮上长了一个小包块,特来医院请我诊治。我认真检查了一下,见包块只有黄豆大小,表皮稍有色素沉着,边界清楚,有活动性,质度中等,无触痛。我考虑是一个良性肿瘤,马上就在局麻下做了全切手术。手术切下来的肿块也有边界,我当时认为是良性肿瘤,觉得没有必要作病理检查,也想为朋友省一点钱,顺手就将切下来的标本丢到污桶里。这时巡回护士过来问我要标本,我说:“肯定是良性的,不要做病检。”护士说:“还是做一下病检好,一般是这样规定的。”她马上弯腰把标本从污桶里拣出来,洗干净用福尔马林浸泡好。我看到她这样认真,就还是按规定将肿瘤标本送去做病理检查了。
一个星期以后,孩子创口拆了线,愈合良好。这时病理报告也出来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报告是“恶性黑色素瘤”。我认为不可能,朋友为了慎重,决定再送省医学院重新病理检查,结果依然是“恶性黑色素瘤”。患儿马上开始放射治疗。后来虽经各种综合治疗,不久还是全身多脏器转移,八个月以后死了。
从这件事情,我不仅被这位巡回护士按原则办事的精神感动,更重要的使我再次认识到,医生不要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必须按医疗原则办,病理检查不能省,经验主义也会出差错。我感谢这位护士,为我挽回了一次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药物停用头痛解除
去年3月份,我开始了研究生下心内科临床阶段,我们和进修医生一道参加跟班(跟本院医生后面)值班。自以为我是一个有10年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自己单独处理问题还不绰绰有余么?然而一件小事让我深刻认识了自己的肤浅。
那天我跟班,下午6点钟左右,上级医生会诊去了,护士通知我一病人诉头痛。我看病人正在静滴硝酸甘油,难道是硝酸甘油的原因?问病人头痛什么时候开始的,病人诉下午做检查去了,问那时头痛不?回答是已头痛,故认为不是静滴硝酸甘油的原因,给予去痛片止痛。后上级医生回来,我也没有汇报。第二天早晨开早会,主任狠狠地批评了我自作主张的行为,原来,那晚7时患者仍然头痛,家属非常不满,打电话给主任,主任打电话给我的上级医生,上级医生很简单地停用硝酸甘油就解决了病人的头痛问题,我当时觉得实在是无话可说。
体会:
1.轻信病人叙述就主观臆断。
2.没有继续好好观察病人服药后的效果。
3.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及时请示上级医生。
险把气胸当成肺癌
20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在一家医院的急诊室值夜班。一个小伙子用农用拖拉机送来一个十分虚弱的老汉,老人大约六十多岁,围着棉被坐在车上,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我刚要问他,小伙子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我爸得的是肺癌,已经是晚期不能做手术了。这几天憋得厉害,今晚怕是过不去了。”家属说着哭了起来。我想病人已经这样,就没必要检查了,给点支持性的治疗就可以了。可又一想,病人既然来了,总得做一下检查吧。
使我没想到的是,用听诊器一听,右肺呼吸音完全消失。我问家属:是这边吗?家属向我点头。我到诊桌上写病历准备收到观察室去,病历写了一半,我又想,肺癌一般不至于一点呼吸音都没有,是不是并发了肺不张?还是胸水?于是又过去叩诊,发现右侧呈鼓音(肺不张或胸水应是实音)。于是我马上让患者拍胸片,结果是“右侧气胸”。
这个病例险些误诊,主要是病人家属说是“肺癌”,干扰了我的思路。气胸在临床上并不难诊断,但由于认为这个病人有肺癌,就认为呼吸音消失是肺癌造成的,显些造成误诊。病人的症状可能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要想从自己的手里不出现一个误诊病例,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对工作一丝不苟。
编辑:bluelove
作者: 小人物人小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