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约2Kg,送病理
网友[hotman]:
肿瘤肯定是良性的,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没异议。本人诊断倾向于:神经纤维瘤——橡皮肿型(源于坐骨神经)。
依据:
1、瘤体较大;
2、患者有左下肢肌张力减退,感觉减退,有麻木感;
3、术中发现肿块与坐骨神经有粘连,半腱肌和半膜肌的萎缩,考虑为神经性肌营养不良;
4、CT扫描且示肿块H值介于肌肉与脂肪密度之间。
我认为脂肪瘤不考虑,CT扫描且示肿块H值高于脂肪密度。
网友[xeehl]公布结果:
女,35岁。发现右大腿中上段前侧无痛性肿块6月,近3周迅速增大。右大腿中上段前侧约有25cm×10cm 大小范围隆起,质硬,无压痛,皮肤无破溃,周围可见浅表静脉曲张。CT示:右大腿中上段前外侧股四头肌内占位性病变,CT值+ 10 HU。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股骨中上段前侧股四头肌间隙内,包膜完整,瘤体呈浅褐色,约25cm×10cm×10cm 大小,质量2.1 kg,切开包膜呈烂鱼肉样,右股骨未见明显异常,瘤体周围可见大量静脉曲张。病理报告示:右大腿黏液性脂肪肉瘤。
网友[xuhj]:
脂肪肉瘤在所有软组织肉瘤中的发病率约10%-35%,是软组织肉瘤中第二常见的肿瘤。WHO将其分成5种亚型(2002年):分化良好、去分化、黏液性、多形性,和混合性。
该例考虑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
依据:
1、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是软组织脂肪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脂肪肉瘤中其发生率约为50%;
2、患病高峰为60-70岁,65%以上累及四肢的深部软组织,特别是大腿;
3、临床特征:无痛性,生长缓慢(已10年)的软组织肿块,左下肢麻木半年为压迫症状;
4、符合病理学特征:大体表现为大、多叶状,由黄到白色的边界清楚的肿块;
5、CT表现:以脂肪成分为主的含有非脂肪成分的肿块(如图)。
治疗:
外科切除是必须的,放射治疗可以作为外科治疗后补充治疗手段,以防止局部复发(可达40%以上)。
网友[jasonzzf]:
结合上面xeehl战友的病例和图片及病理,大家也看一下下面两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病例:
1、男,45岁。患者于3月前发现右大腿后侧一无痛性肿块,后肿块迅速增大。右大腿下段后侧局部肿胀,皮温高,约有20cm×15 cm 大小范围隆起,质硬,局部无压痛、破溃,周围可见浅表静脉曲张。右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右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MR I示:右大腿下段后侧肌间占位,增强扫描示病灶内不均匀轻度强化。术中见:瘤位于右大腿下段后侧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间隙之间,包膜完整,瘤体呈浅褐色,约20cm×15cm×12cm 大小,质量3.3kg,切开包膜烂鱼肉样,右股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报告示:右大腿黏液性脂肪肉瘤。
2、女,35岁。发现右大腿中上段前侧无痛性肿块6月,近3周迅速增大。右大腿中上段前侧约有25cm×10cm大小范围隆起,质硬,无压痛,皮肤无破溃,周围可见浅表静脉曲张。CT示:右大腿中上段前外侧股四头肌内占位性病变,CT值+10HU。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股骨中上段前侧股四头肌间隙内,包膜完整,瘤体呈浅褐色,约25cm×10cm×10cm大小,质量2.1 kg,切开包膜呈烂鱼肉样,右股骨未见明显异常,瘤体周围可见大量静脉曲张。病理报告示:右大腿黏液性脂肪肉瘤。
下面针对这个两个病例做个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脂肪肉瘤多见于40岁左右的人,一般发生于软组织深部,来自原始间叶组织,病理可由三种成分组成:纤维组织、黏液组织和脂肪组织。上面这两例均以黏液组织为主。
(2)CT表现以三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①实质型,其CT值在+ 20HU 以上。②假囊肿型,其CT值在- 20HU~ + 20HU之间。③混合型,具有散在的脂肪密度区,其CT值在- 20HU 以下。这两例主要由黏液组织组成,属于假囊肿型。
(3)上面这两例黏液性脂肪肉瘤肿块生长较快,呈膨大性生长,不侵犯骨质。CT,MRI扫描对肿块形态、生长部位和浸润范围显示明确,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这两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治愈。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