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药理学思考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31 20:10 文章来源: 丁香园 - 临床试验及药理讨论版
关键词: 药理实验 阿片受体 控制行为实验 甩尾实验 药物辨别实验 点击次数:

    一个新化合物,受体结合实验表明对阿片 mu、kappa、delta受体都有很强的亲和力,GTPgammaS实验结果未知。现在进行了如下行为学实验: 

    (1)猴甩尾热刺激实验,剂量依赖性延长甩尾潜伏期;最小剂量无镇痛活性,24小时后做吗啡镇痛的量效曲线,显著左移,且作用持续数天。nor-BNI24小时预处理,完全取消镇痛作用。大剂量naltrexone预处理,完全取消镇痛作用,但24小时后,镇痛作用又出现,且持续数天。 

    (2)程序控制行为实验,明显抑制猴的反应速度,且不能被nor-BNI所取消。 

    (3)药物辨别实验,该化合物不能替代芬太尼辨别刺激。 

    (4)一般观察:该化合物在猴产生显著镇静作用,摄食行为被抑制,体重降低,无显著利尿作用。 

    问题:

    (1)从以上信息,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有关该化合物的药理学特性的结论。 

    (2)要得到确定结论,还需要进行什么实验来验证? 

    网友[qq2002125]认为:

    1、“剂量依赖性延长甩尾潜伏期;最小剂量无镇痛活性。”

    说明试验的剂量摸索准确,能很好地反映出量效关系,且确定无反应(镇痛)剂量。

    2、“24小时后做吗啡镇痛的量效曲线,显著左移,且作用持续数天。大剂量naltrexone预处理,完全取消镇痛作用,但24小时后,镇痛作用又出现,且持续数天。”

    预计存在两种可能:1)该化合物作用维持时间长,消除半衰期长,随着体内化合物的排泄,机体内的药(化合物)量逐渐减少,但尚有部分发挥镇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镇痛试验,尽管给予同剂量,但与体内残留量进行累加(总的剂量增大),故产生更大的效应,在量效曲线则表现出左移。2)该化合物经机体代谢,得到镇痛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也很长),(该化合物可能失活,也可能未失活,但总的效应半衰期长),镇痛曲线左移分析基本同第一种可能。3)采用naltrexone(对mu、kappa、delta均有拮抗作用,对mu、kappa选择性较高)处理,但是naltrexone的半衰期很短,待naltrexone消除后,镇痛作用显现,且效应半衰期很长。

    3、“nor-BNI24小时预处理,完全取消镇痛作用。”

    该取消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有没有确定的范围,这很重要。因为可能化合物首先表现为kappa激动,对另两种受体无激动作用,但随着化合物被代谢,后期可能会出现镇痛作用。

    4、“程序控制行为实验,明显抑制猴的反应速度,且不能被nor-BNI所取消。”

    该化合物作为中枢麻醉性镇痛物质,镇痛的同时伴随表现出镇静作用(抑制猴的反应速度也是镇静的一个症状表现);且不能被nor-BNI所取消,这与24小时预处理的给药时间不同,故可能发生有部分能激动mu、delta活性代谢产物生成,则表现前述结果。

    5、“药物辨别实验,该化合物不能替代芬太尼辨别刺激。”

    该化合物(包括代谢产物)的药理特征与芬太尼不同,非短效mu受体激动剂。

    6、“一般观察:该化合物在猴产生显著镇静作用,摄食行为被抑制,体重降低,无显著利尿作用。”

    镇静、摄食减少、体重减少为中枢麻醉性阵痛药的共同表现,无特征性。有选择性的有:mu2受体对呼吸抑制明显,kappa受体激动剂能引起多尿等。上述无明显利尿作用,但是在那段时间点无利尿作用,可能一段时间出现利尿作用(代谢产物的作用)。

    因此,结论是:

    1、该化合物很可能存在活性代谢产物,且活性代谢产物对受体的激动有选择性,半衰期较长。

    2、对具体的每个试验的时间要细化,能使用动态曲线反应最好。

    3、选取观察对呼吸影响等受体特征性的指标来反映化合物的特征,利尿试验再细化时间点。

    4、能对化合物进行药物代谢研究,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和药效研究,可能会有很大的启发。

    5、上述分析,与“受体结合实验表明对阿片 mu、kappa、delta受体都有很强的亲和力”似乎有矛盾,个人理解,体内结果优先解释体外。

    6、上述分析的前提是上述试验均具备重现性,试验结果确定可信。

    morriselee认为:

    qq2002125分析得很精彩,看来对阿片系统药理学有较深入的了解。

    1、请注意,没有证据表明该化合物与吗啡类似,用吗啡进行镇痛试验,曲线左移,存在三种可能,(1)化合物的mu受体激动活性与吗啡产生相加或协同;(2)化合物的kappa受体激动活性与吗啡产生相加或协同。(3)化合物存在非阿片受体激动活性,与吗啡产生相加或协同。在猴甩尾试验中,kappa激动剂的镇痛活性甚至强于吗啡。另外药代已经做过了,代谢产物无镇痛活性。

    2、nor-BNI阻断kappa受体的作用可以持续一周以上,这已经采用前后u-50488的镇痛试验加以证实。kappa激动本来就表现为镇痛。“因为可能化合物首先表现为kappa激动,对另两种受体无激动作用,但随着化合物被代谢,后期可能会出现镇痛作用。”根据受体理论,这不可能发生。化合物的效能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但如果不考虑重新分布的因素,强度会随时间而减弱。若对受体亚型无选择性 ,则对所有受体的作用应该是始终一致的,不可能对某一受体开始无作用,过段时间又产生作用了。如果表象是如此,肯定有其他因素参与。

    3、程序控制行为试验并不是检测镇静作用的,苯巴比妥具有镇静作用,但是明显提高动物的反应速度,苯丙胺具有激动作用,但是在某些程序控制行为中显著抑制反应速度。动物在程序控制行为实验中的反应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所使用的程序(FR、FI、VR、VI、multiple、concurrent、chain,et al), 初始速度(rate-dependency)。因此动物在程序控制行为实验中的速度是药物的一个药理学特性。另外,吗啡在该程序中并不能抑制反应速度,如果再提高剂量则会显著抑制呼吸。该实验仅说明,化合物具有抑制动物在程序控制行为中的反应速度,但不是被kappa介导的。下一步应该做beta-FNA、naltrindole预处理对化合物的预防作用以确定介导速度抑制作用的受体,最后结果虽然不能直接外推到镇痛试验,但是可以作为参考。

    4、药物辨别试验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药理学试验模型,凡是同一类药物,应该具有类似的替代结果。比如芬太尼辨别,从高效阿片类alfentanil到中效阿片吗啡到低效阿片纳布啡,从短效阿片fentanil到长效丁丙诺菲都能够完全或者部分替代芬太尼,具有非常高的药理学特异性。本试验结果仅说明,改化合物不具有mu受体激动活性。

    5、镇静、摄食减少、体重减少并不是中枢麻醉性阵痛药的共同表现,吗啡在灵长类有微弱的镇静,几乎没有摄食减少和体重减少。相反,这些症状是kappa阿片受体的一系列症状群,U-50488和bremazocine都产生非常类似的作用。尽管利尿是kappa受体激动剂的特异性表现,但取决于化合物的效能,如果该化合物是中等效能kappa激动剂,则观察不到利尿作用。

    综上,该化合物是一个“脏药”,其中intermediate efficacy kappa受体激动可能是主导作用,其他阿片受体也可能参与,但需要试验验证。比如程序控制行为试验,需要澄清何种受体介导速度抑制作用,这有利于该化合物的机制研究。当然也有可能有非阿片受体介导作用,但应该不是目标作用。


编辑:7100

请点这里参加丁香园论坛讨论 >>

   作者: morriselee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