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毅教授——鼻腔深部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观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3. 讨 论
3.1常规止血方式存在的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鼻出血中,以鼻腔深部出血的处理最为棘手。常规的前、后鼻孔填塞,表面上是将血止住了,但由于鼻腔内部结构复杂,凡士林纱条不容易填塞到位。位于下鼻道内、中鼻道内、鼻中隔顶部等狭窄和隐蔽处的出血点,在没有被确认前,往往得不到有效压迫。即便有的出血点受到了压迫,多半也是盲目的,超出出血点以外的更大范围的填塞在所难免,难以做到局限性。另外,无论是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均须在48h内将填塞物取出,但抽出后再出血的情况屡见不鲜,必要时需要反复填塞,从而容易导致鼻腔粘膜受损,甚至糜烂,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对于严重的鼻出血,短期凡士林纱条填塞不能治愈,长期填塞,又易引起化脓性炎症,在临床则多用碘仿纱条、各种高分子膨胀材料等,持续填塞5~7d。即便如此,部分病人仍不能治愈,甚至在填塞状态下仍然出血。因反复出血,久治不愈,造成严重贫血者,则需接受输血治疗。尤其是反复接受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及填塞时间超过48h者,头痛,鼻塞等更是难以忍受。各相关动脉的结扎术,不仅要造成额外损伤,而且止血效果难以确定。
3.2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观察:由本文A组可以看出,所有鼻腔深部出血,前鼻镜下均未发现确切出血点。虽然,经过反复治疗,多数病人最终痊愈,但获得这一结果的代价十分惨重。更令人忐忑不安的是,始终不能确定每次治疗后的结果,更无法预知血何时可以止住。与本文B组相比,出血点,治愈率,输血,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但B组病人的治疗,在鼻内镜工作初期,全部病人仍接受了首选前鼻孔填塞及部分后鼻孔填塞,鼻腔粘膜仍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糜烂及血管曲张,曾数次误认为是出血点,而没能细致检查鼻腔各个部位,致使35例病人在二次出血,鼻内镜下循着出血方向才找到真正的出血点。与C组的输血治疗,住院时间,首次发现确切出血点和首次微型填塞治愈率等各项指标相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A、B、C 3组治疗结果的显著差异,首先是源于治疗观念和治疗方法的改变,其次是依赖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
3.3鼻内镜下出血点的特征:不同病人出血点的表现各异,能否找到出血点,是实施微型填塞的先决条件。①充分收敛麻醉后仍出血凶猛者,鼻内窥镜下由助手帮助,边吸引,边抽出麻醉棉片,可见柱状喷射性动脉出血。②既往反复凶猛出血,充分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鼻内窥镜下可见出血点为一明显突起,表面欠光滑,突起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有少许鲜血从出血点缓慢流出。③近期内反复间歇性出血,麻醉前已经处于非出血状态者,鼻内窥镜下所见出血点,常表现为局部小的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轻触,可使其再次破裂出血。④大量失血后的陈旧性出血点,局部呈圆丘或圆形火山口状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触之,不易再次破裂出血。⑤出血量较少,并及时接受鼻内镜检查,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在鼻内镜下未能找到确切出血点,部分可以自愈,部分需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二次寻找出血点。上述前3种情况,在行填塞时,明胶海绵会被血染,第4种,则不会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上面描述的仅仅是典型出血点的几种表现特征,部分出血点的表现与病人检查前的出血状态并不完全一致,临床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
3.4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优点:①出血较为严重的病人,填塞物留置期过短,血管闭合不好,易反复出血;留置期过长,易引起感染,加重鼻出血[11]。我国医学自古即有阿胶止血的记载,现代经溶解、打泡、冷冻、干燥等过程制成的明胶海绵,柔软,无毒性,无异物刺激反应,长期留置不会引起炎症。而且,填入的明胶海绵在5~7d后开始液化,10~15天内逐步自行排出,局部压迫作用缓慢消失,不仅解决了填塞物留置期过短的问题,而且明胶海绵自行排除后,局部粘膜光滑,无糜烂和粘连,避免了填塞物清理时引起的再出血。②明胶海绵浸湿后,会明显软化、变小,填入出血部位,再用吸引头吸干压紧后,再次出血时,不仅遇血膨胀,自动增加局部张力,更好地压迫止血,同时也会将形成的凝血块留置局部,发挥凝血作用。③鼻内镜下发现的下鼻道内、中鼻道内、鼻中隔顶部等狭窄、隐蔽处的出血点,使用激光、微波治疗,操作困难,尤其是在出血状态下,常常无法使用。而且,激光、微波作为一种热损伤,粘膜反应重,恢复期相对较长。但明胶海绵不仅可以填入鼻腔的任意部位,而且器械简单,取用方便,操作灵活,尤其是在出血状态下更为适用。④鼻内镜下针对确切出血点,使用明胶海绵仅做小范围填塞(故称为微型填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鼻腔通畅,术后反应轻,痛苦小,这一点对于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尤为重要。⑤在镜下发现确切出血点,正确实施微型填塞后,不仅止血迅速,而且效果肯定,观察5天不再出血者,便可痊愈出院。
3.5 注意事项:①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其它部位仍有出血,说明前期对出血点的判断有误,应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再次寻找确切出血点。②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原填塞部位仍然渗血或出血,说明局部填塞未能压紧,或病人填塞后倒吸、擤鼻等,使明胶海绵松脱,需在鼻内镜下重新填塞。③如既往多次接受填塞,鼻腔粘膜已严重损伤,甚至糜烂,或伴有血管曲张,鼻内镜检查时,不要将其误认为是出血点,而放弃全面细致的鼻内镜检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熟悉镜下解剖,熟练镜下操作,熟知出血点特征,以及全面细致的检查,是找到确切出血点的关键,但是更多耳鼻咽喉科医生对鼻腔深部出血治疗观念的更新,以及临床一线值班人员整体鼻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是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这一治疗方式,能否被确认和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
总之,前、后鼻孔填塞是一种痛苦而又盲目的治疗方式,不符合目前微创治疗的医学观点。既往之所以对鼻腔深部出血的病人采取反复前、后鼻孔填塞及施行相关动脉的结扎术,是因为看不到确切出血点。由此造成的大量出血、广泛损伤、病情迁延,可谓在所难免。在鼻内镜不断推广、完善的今天,绝大多数(占94.4%,118/125)鼻腔深部出血在鼻内镜下已经能够找到确切出血点,除非有危机生命的情况存在,无论出血或非出血状态下,有条件的医院,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应该是尽早在鼻内镜下寻找确切出血点,而后采用局部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而首选前鼻孔填塞,其次是后鼻孔填塞,甚至使用碘仿纱条、高分子膨胀材料等连续全鼻腔填塞5~7d的治疗观念应当改变。前鼻孔填塞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不应该再作为一种首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董震. 鼻衄的处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29:60-62.
2. 赵长青 综述. 鼻后部出血治疗的现状.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2; 83-85.
3. 葛圣蕾 综述. 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手术治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3; 91) 57-60.
4. O'Leary-Stickney K, Makielski K, Weymuller EA. Rigid Endoscopy for the control of epistaxis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 1992; 118: (9)966-967.
5. 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54.
6. 崔顺九, 周兵, 封新荣, 等. 严重鼻衄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 耳咽鼻喉—头颈外科, 1997; 4: 334-337.
7. 古庆家, 秦学玲, 梁传余.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 耳咽鼻喉—头颈外科,2002; 9
8. 颜永毅, 许荣, 封新荣, 等. 鼻内窥镜下寻找鼻腔深部出血点的体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35: (5)383.
9. 丁海峰, 张孝文, 刘维荣, 等. 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附226例报告)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9)409-410.
10. 卜国铉. 《耳鼻咽喉科学.鼻科学》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04-311.
11. 黄红彦, 崔永华, 高起学. 鼻出血止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分级治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6(11)352-354.
投稿同时附有相关鼻内镜下出血点寻找和微型填塞的录像资料。
论文中的重点问题:
1. 首先明确提出了“后鼻孔出血”应该更名为:“鼻腔深部出血”。
2. 首先明确提出了“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行微型填塞”应该作为“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
3. “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适应症选择”。
4. “顽固性鼻出血”的“鼻内镜检查”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这其中包括了“出血状态”和“非出血状态”两种情况下的内镜检查。
5. “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优点所在。
6. 本组病例发现“确切出血点”的具体位置。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顽固性鼻出血”不等于“后鼻孔出血”。
7. 具体描述了不同情况下出血点的各种特征。
8. 描述了从传统治疗方式到内镜下止血方式的转变过程。前后经历了3个过程。
编辑:西门吹血
3.1常规止血方式存在的问题:在各种类型的鼻出血中,以鼻腔深部出血的处理最为棘手。常规的前、后鼻孔填塞,表面上是将血止住了,但由于鼻腔内部结构复杂,凡士林纱条不容易填塞到位。位于下鼻道内、中鼻道内、鼻中隔顶部等狭窄和隐蔽处的出血点,在没有被确认前,往往得不到有效压迫。即便有的出血点受到了压迫,多半也是盲目的,超出出血点以外的更大范围的填塞在所难免,难以做到局限性。另外,无论是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均须在48h内将填塞物取出,但抽出后再出血的情况屡见不鲜,必要时需要反复填塞,从而容易导致鼻腔粘膜受损,甚至糜烂,使病情加重和复杂化。对于严重的鼻出血,短期凡士林纱条填塞不能治愈,长期填塞,又易引起化脓性炎症,在临床则多用碘仿纱条、各种高分子膨胀材料等,持续填塞5~7d。即便如此,部分病人仍不能治愈,甚至在填塞状态下仍然出血。因反复出血,久治不愈,造成严重贫血者,则需接受输血治疗。尤其是反复接受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及填塞时间超过48h者,头痛,鼻塞等更是难以忍受。各相关动脉的结扎术,不仅要造成额外损伤,而且止血效果难以确定。
3.2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观察:由本文A组可以看出,所有鼻腔深部出血,前鼻镜下均未发现确切出血点。虽然,经过反复治疗,多数病人最终痊愈,但获得这一结果的代价十分惨重。更令人忐忑不安的是,始终不能确定每次治疗后的结果,更无法预知血何时可以止住。与本文B组相比,出血点,治愈率,输血,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但B组病人的治疗,在鼻内镜工作初期,全部病人仍接受了首选前鼻孔填塞及部分后鼻孔填塞,鼻腔粘膜仍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糜烂及血管曲张,曾数次误认为是出血点,而没能细致检查鼻腔各个部位,致使35例病人在二次出血,鼻内镜下循着出血方向才找到真正的出血点。与C组的输血治疗,住院时间,首次发现确切出血点和首次微型填塞治愈率等各项指标相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A、B、C 3组治疗结果的显著差异,首先是源于治疗观念和治疗方法的改变,其次是依赖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
3.3鼻内镜下出血点的特征:不同病人出血点的表现各异,能否找到出血点,是实施微型填塞的先决条件。①充分收敛麻醉后仍出血凶猛者,鼻内窥镜下由助手帮助,边吸引,边抽出麻醉棉片,可见柱状喷射性动脉出血。②既往反复凶猛出血,充分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鼻内窥镜下可见出血点为一明显突起,表面欠光滑,突起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有少许鲜血从出血点缓慢流出。③近期内反复间歇性出血,麻醉前已经处于非出血状态者,鼻内窥镜下所见出血点,常表现为局部小的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轻触,可使其再次破裂出血。④大量失血后的陈旧性出血点,局部呈圆丘或圆形火山口状光滑突起,用吸引头触之,不易再次破裂出血。⑤出血量较少,并及时接受鼻内镜检查,收敛麻醉后出血停止者,在鼻内镜下未能找到确切出血点,部分可以自愈,部分需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二次寻找出血点。上述前3种情况,在行填塞时,明胶海绵会被血染,第4种,则不会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上面描述的仅仅是典型出血点的几种表现特征,部分出血点的表现与病人检查前的出血状态并不完全一致,临床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
3.4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优点:①出血较为严重的病人,填塞物留置期过短,血管闭合不好,易反复出血;留置期过长,易引起感染,加重鼻出血[11]。我国医学自古即有阿胶止血的记载,现代经溶解、打泡、冷冻、干燥等过程制成的明胶海绵,柔软,无毒性,无异物刺激反应,长期留置不会引起炎症。而且,填入的明胶海绵在5~7d后开始液化,10~15天内逐步自行排出,局部压迫作用缓慢消失,不仅解决了填塞物留置期过短的问题,而且明胶海绵自行排除后,局部粘膜光滑,无糜烂和粘连,避免了填塞物清理时引起的再出血。②明胶海绵浸湿后,会明显软化、变小,填入出血部位,再用吸引头吸干压紧后,再次出血时,不仅遇血膨胀,自动增加局部张力,更好地压迫止血,同时也会将形成的凝血块留置局部,发挥凝血作用。③鼻内镜下发现的下鼻道内、中鼻道内、鼻中隔顶部等狭窄、隐蔽处的出血点,使用激光、微波治疗,操作困难,尤其是在出血状态下,常常无法使用。而且,激光、微波作为一种热损伤,粘膜反应重,恢复期相对较长。但明胶海绵不仅可以填入鼻腔的任意部位,而且器械简单,取用方便,操作灵活,尤其是在出血状态下更为适用。④鼻内镜下针对确切出血点,使用明胶海绵仅做小范围填塞(故称为微型填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鼻腔通畅,术后反应轻,痛苦小,这一点对于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尤为重要。⑤在镜下发现确切出血点,正确实施微型填塞后,不仅止血迅速,而且效果肯定,观察5天不再出血者,便可痊愈出院。
3.5 注意事项:①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其它部位仍有出血,说明前期对出血点的判断有误,应在出血状态,鼻内镜下再次寻找确切出血点。②明胶海绵微型填塞后,原填塞部位仍然渗血或出血,说明局部填塞未能压紧,或病人填塞后倒吸、擤鼻等,使明胶海绵松脱,需在鼻内镜下重新填塞。③如既往多次接受填塞,鼻腔粘膜已严重损伤,甚至糜烂,或伴有血管曲张,鼻内镜检查时,不要将其误认为是出血点,而放弃全面细致的鼻内镜检查。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熟悉镜下解剖,熟练镜下操作,熟知出血点特征,以及全面细致的检查,是找到确切出血点的关键,但是更多耳鼻咽喉科医生对鼻腔深部出血治疗观念的更新,以及临床一线值班人员整体鼻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是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这一治疗方式,能否被确认和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
总之,前、后鼻孔填塞是一种痛苦而又盲目的治疗方式,不符合目前微创治疗的医学观点。既往之所以对鼻腔深部出血的病人采取反复前、后鼻孔填塞及施行相关动脉的结扎术,是因为看不到确切出血点。由此造成的大量出血、广泛损伤、病情迁延,可谓在所难免。在鼻内镜不断推广、完善的今天,绝大多数(占94.4%,118/125)鼻腔深部出血在鼻内镜下已经能够找到确切出血点,除非有危机生命的情况存在,无论出血或非出血状态下,有条件的医院,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应该是尽早在鼻内镜下寻找确切出血点,而后采用局部明胶海绵微型填塞,而首选前鼻孔填塞,其次是后鼻孔填塞,甚至使用碘仿纱条、高分子膨胀材料等连续全鼻腔填塞5~7d的治疗观念应当改变。前鼻孔填塞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不应该再作为一种首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董震. 鼻衄的处理.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29:60-62.
2. 赵长青 综述. 鼻后部出血治疗的现状.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1992; 83-85.
3. 葛圣蕾 综述. 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手术治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3; 91) 57-60.
4. O'Leary-Stickney K, Makielski K, Weymuller EA. Rigid Endoscopy for the control of epistaxis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 1992; 118: (9)966-967.
5. 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54.
6. 崔顺九, 周兵, 封新荣, 等. 严重鼻衄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 耳咽鼻喉—头颈外科, 1997; 4: 334-337.
7. 古庆家, 秦学玲, 梁传余.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 耳咽鼻喉—头颈外科,2002; 9
8. 颜永毅, 许荣, 封新荣, 等. 鼻内窥镜下寻找鼻腔深部出血点的体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35: (5)383.
9. 丁海峰, 张孝文, 刘维荣, 等. 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附226例报告) .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15: (9)409-410.
10. 卜国铉. 《耳鼻咽喉科学.鼻科学》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04-311.
11. 黄红彦, 崔永华, 高起学. 鼻出血止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及分级治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6(11)352-354.
投稿同时附有相关鼻内镜下出血点寻找和微型填塞的录像资料。
论文中的重点问题:
1. 首先明确提出了“后鼻孔出血”应该更名为:“鼻腔深部出血”。
2. 首先明确提出了“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行微型填塞”应该作为“鼻腔深部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
3. “鼻内镜下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适应症选择”。
4. “顽固性鼻出血”的“鼻内镜检查”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这其中包括了“出血状态”和“非出血状态”两种情况下的内镜检查。
5. “明胶海绵微型填塞”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优点所在。
6. 本组病例发现“确切出血点”的具体位置。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顽固性鼻出血”不等于“后鼻孔出血”。
7. 具体描述了不同情况下出血点的各种特征。
8. 描述了从传统治疗方式到内镜下止血方式的转变过程。前后经历了3个过程。
编辑:西门吹血
分页:
[1 ]
[2]
作者: 颜永毅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
Copyright 2000-2025 DXY.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