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liang_wei_feng]分析:
睫状体冷冻的确是一种破坏性的治疗手段,我们也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补充手段,用于药物、激光、非穿透等降眼压效果不佳时。房角有新生血管时应用较多,杯盘比0.9以上、管状视野也用。只是因为楼上多位讨论时未提及冷冻方法来补充一下。
网友[seeeye]分析:
SLT(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型),我原来己试用过6例单眼,使用的正是heburn所言倍频Nd:YAG激光,小梁网,每次50点,二次。短期有点效,能降低一些眼压。但三月后必定是原状,以后再也不敢再用,怕扯皮。因报导讲岁数青效差,岁数大效好。但难遇岁数大这样的慢开青光眼,而且各方面损害不重患者。
liang_wei_feng 讲氩离子激光怎样,我认为这两样无太大区别。我认为SLT应该讲在临床上无太大现实意义。但我并不讲它有无效果,还是有效的。只是不能解决问题。
NPTS联合植入物和小梁切除联合MMC术比小梁切除术相对复杂,但也并不复杂到那里去。并发症也并不多到那里去。但为什么不首选最容易,最经典的小梁切除术呢?尚若效差,再选NPTS联合植入物和小梁切除联合MMC术,不更好吗?
网友[heburn]分析:
2003年听过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Schuman教授一个关于SLT的讲座,据他介绍北美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经过18个月的观察,证实了SLT至少和ALT效果相当,而且可以重复治疗。SLT光斑小,需要更为精确的将激光打到功能小梁网上,不像ALT光斑大,只要打到房角就能起作用。
我们科做SLT也将近两年了,有效性还是毋庸置疑的,确实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治疗,但想一想打一次激光可以半年甚至一年不点眼药水,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接受的。ALT最大的问题,我觉得是对于小梁网结构的破坏,一旦ALT失败,无论用药还是手术,其效果都会打折扣,这点不能不考虑。
网友[heburn]分析:
这种年轻的患者,有使用MMC的指征,即使要做小梁切除,也应该同时联合使用MMC。单纯的小梁切除效果在这么年轻点的患者中难以维持很久。
而且,因为滤过性手术要依靠结膜发挥作用,所以结膜对于青光眼患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每一次滤过性手术都会使用掉一部分结膜资源,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正常结膜尽可能多的保留。
试想,如果一个70岁的老人,我们可以试着先做一次手术,即使失败了,顶多有生之年再做一、两次手术,可能就可以让他有生之年保留有用的视功能。而对于一名三十几岁的患者,他还有四五十年的生命,我们要试着进行一个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的手术,如果失败对于他也是一种比较大的损失。可能等他到了70岁,眼压不能控制的时候,我们想再给他做手术都找不到地方做了。
而且,滤过手术失败后再次手术失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可能的手术次数。延缓手术的时机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毕竟,如果他到了50岁再手术,手术成功地可能性比现在做要高很多。而且那时候再发生白内障等术后并发症,也不像现在发生治疗起来那么麻烦。
当然这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眼压难以用保守的方法控制,手术也是应该进行的。而且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包括经济负担的轻重这些病情以外的因素有时候也是我们进行治疗方式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这只是我们医院的观点,很多青光眼学术水平很高的医院也主张早期手术,保守与积极的治疗肯定是各有利弊的,根据各自医院以及每个患者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再多说几句,很多来我们医院青光眼专业进修的医生,走的时候都很失望,说"你们青光眼病人那么多,每周的手术那么少,还不如我们做的多呢。"我给他们讲这些道理后,他们很不以为然,“我们在基层怎么可能让患者每个月花三百块钱买一支适利达?怎么可能让患者每三个月做一次视野、HRT?”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很多时候左右医生治疗的乱七八糟的因素是让我们很头疼的。
网友[pettish]分析:
我有不同意见,多个研究证实的结果是NPTS中远期效果接近TB,我个人的理解是NPTS的优势是在于安全性,以及现在对Schlemm管的认识提高,手术中一定要撕到Schlemm管后壁内皮,术中可以见到房水缓慢渗出,虹膜不膨出,前房不变浅,(若眼压低时可能房水不渗,轻压眼球可见渗出),如果手术没有达到这一步,术后常常会高眼压,本人有幸做过数例,对此亲身体会,在就是术中联用了丝裂霉素,但即使是这两者加起来甚至是筋膜厚者去筋膜,其效果也只是接近或达到TB(但早期低眼压多),所以我认为如果在NPTS和TB上选择,不考虑经济的话,首先应是NPTS,没有道理在年轻患者TB已经效果不好还行NPTS,而是应该作复合式TB或置Ahmed之类。
网友[heburn]分析:
您上面所说的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NPTS的降压效果可能略差于TB,可是年轻患者TB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滤过泡瘢痕化导致外引流失败,手术本身的降压效果还在其次。
在NPTS刚兴起的时候,有学者观察到NPTS术后即使没有滤过泡,眼压也比术前明显降低。因此认为,NPTS不仅外引流可以降低眼压,而且因为术中撕去了Schlemm‘s管的外壁,可以有比TB更强的内引流,从而使眼压下降。当然,近年来学者们还是认为滤过泡在NPTS术后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因为有前一种理论的存在,从术后效果上考虑,我们在年轻人当中如果做滤过性手术,还是首选NPTS+MMC,而且正如pettish所说,NPTS的安全性好,这一点对于年轻人尤为重要。
除非万不得已(比如NVG),我们很少在年轻人身上用引流阀,毕竟一方面由于位置靠后术后瘢痕化处理起来更麻烦,另一方面术后角膜内皮持续的损失对于年轻人也非常不利。而且我总觉得年轻人比较爱活动,放个引流阀不够稳定,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多虑了。
网友[fjjing ]分析:
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POAG应首选药物进行治疗,以最低浓度、最小剂量、最少种类的药物达到最佳的眼压控制效果,如果临床效果不佳,则可增加药物浓度、增加滴药次数或加用及改用其他药物。先以局部用药为主,必要时加用全身药物。如果应用最大可耐受剂量的药物仍不能有效控制眼压或发生进一步的视神经损害时,可行激光小梁成形术,最后才考虑行滤过性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特别是青光眼早期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眼压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了手术的麻烦和痛苦。同时,由于近几年青光眼药物的发展较快,不断有新剂型的出现及新的药物的研制和开发,用药次数减少,毒副作用减轻,而药效又得以维持,使医生和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均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但药物治疗也存在缺点,除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外,患者的顺应性的优劣也会直接导致药物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因长期、繁琐的滴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不能坚持按时滴药而出现进一步的视神经损害。此外,有的患者由于受交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定期随诊或取药,视功能损害不断加重。还有就是长期使用房水生成抑制剂和缩瞳剂可造成小梁网不可逆的损害,长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可导致结膜慢性炎症,行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易引起滤过泡瘢痕化,导致手术失败。
有的学者如Watson、Jay等主张POAG的诊断确立后,应首选手术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对POAG的早期手术治疗持积极乐观态度,且达成一个共识,即一旦药物治疗或激光小梁成形术无法有效控制眼压,就应尽早行滤过性手术。Jay等更是明确地指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经诊断,治疗前眼压大于30mmHg,视野检查发现绝对性暗点,就是行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指征。
但是手术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手术对于患者的身心是一次打击,一些患者难以接受,其次手术效果与手术者的经验和手术技巧有很大关系,再次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效果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即使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眼科医生也很难完全把握手术后的情况等等。
根据以上情况,对于青光眼早期患者,在能够定期密切随诊、按时用药及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先考虑行药物治疗。如不能定期随诊,或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用药,或经济条件难以承受长期用药,则应及早手术治疗。
编辑:蓝色幻想
作者: 丁香园集体创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 | |||